綠色和平北極科考正式進入第三階段 已找到目標海冰
(挪威時間9月15日發自格陵蘭島弗雷姆海峽)
昨天從斯瓦爾巴群島朗伊爾城啟航之后,綠色和平“極地曙光”號一路向西北進發,于今日下午兩點左右駛入海冰區。
這片海冰區位于格陵蘭島和斯瓦爾巴群島之間的弗雷姆海峽,緯度在北緯80度左右。當天氣溫為零下4度,但仍未進入北極的冬季。海冰區洋面上漂浮的都是面積不大的碎冰塊,最常見的大小在100平米左右。從船上向下看,會感覺冰塊的面積比實際更小些。經驗豐富的領航員阿尼說,從厚度觀察,這些冰塊都是去年冬天剛生成的新冰,老冰幾乎沒有見到。這說明氣候變暖已經導致北極海冰的“壽命”大大縮短了。
輪船駛過之處,海冰碰撞沉浮,露出海水。不同尋常的是,北極海水呈現出漆黑的顏色,完全不可見下面的內容。
下午四點,來自劍橋大學的極地海洋物理工作組博士提爾和尼克,以及來自倫敦的3D激光掃描技術專家馬修,從茫茫大海中選定了條件理想的目標海冰。這塊海冰位于北緯79.30度,長約一百米,厚3米左右,冰面上形態較為復雜,分布有數條冰脊。所謂冰脊,就是碎冰碰撞、擠壓、結合后形成的高出部分,像山巒一樣。但是海冰上的冰脊都很低,高度一般在數十厘米左右。
找到目標冰塊之后,科學家們立即下到冰面上展開工作。首先的步驟是用激光掃描儀對冰面進行360度掃描拍攝,得到的圖像經過軟件處理,將合成為一張可隨意改變視角的3D影像。這種技術雖然以前曾經有人在北極冰面上嘗試過,但是與厚度測量相結合還是第一次。
之所以要借用3D技術協助厚度測量,提爾博士解釋說,有了3D圖像,可以幫助他們隨時隨地了解厚度數值發源地的實際狀況,即使回到辦公室以后,也跟站在冰面上一樣。而對冰面形狀的精確掌握,則可以使科學家更好了解厚度的成因。這項技術也可以授惠于所有沒有親身到過北極的人,幫助他們對海冰有身臨其境的認識。3D立體影像的360視角,是平面照片影像所不能比擬的。
今天科學家圓滿結束了對目標海冰的3D激光掃描工作。明早7點,他們將開始厚度測量。電鉆將是主要的工具。為了得到最精確的數值,實地鉆探是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