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獲悉,該院下屬新能源技術研究所藻類資源研究團隊已初步攻克海藻生物質生產燃料乙醇技術中生物質轉化率低的難題,可將至少50%的海藻主要生物質成分轉化為燃料乙醇,每噸大型海藻(干重)可生產至少200千克燃料乙醇,這在國際同類研究領域處于領先水平。
該研究團隊負責人告訴記者,2010年初,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藻類資源研究團隊成立后,即從發酵菌株選育、海藻生物質預處理和發酵工藝等環節進行重點攻關,目前已擁有高效發酵菌株2株,并針對不同海藻種類開發了針對性的工藝流程。其他各種階段性成果正在整理之中。目前該課題組正在積極準備籌建中試裝置,下一步的目標是盡快將這項實驗室成果應用到實際生產之中,努力實現批量化生產。
據了解,用海洋大型藻類制取燃料乙醇,與淀粉類和纖維素類等原材料如玉米等陸地作物相比優越性十分突出:一是產量更高,生長周期短,繁殖快,且不占用耕地;二是生產成本低,其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幾乎不含有難以降解的木質素,易被粉碎和干燥,處理和加工條件要求相對較低;三是原料來源穩定;四是海藻熱解所得生物質燃料油熱值高,平均高達每千克33兆焦耳,是木材或農作物秸稈的1.6倍;五是環保效益更加突出。
我國擁有至少300萬平方千米海域,如果在沿海和內地水域大規模種植大型海藻,生物柴油的生產規模可以達到數千萬噸;我國鹽堿地面積達1.5億畝,如果用14%的鹽堿地培養微藻,在技術成熟的條件下,可滿足全國50%的柴油需求,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另據了解,許多國際大型石化公司如美國埃克森、杜邦、陶氏化學等均十分看好該項技術,紛紛開展相關的技術和試驗工作,埃克森公司甚至為之投入了6億美元的巨資。但總體來看,目前該項技術尚處于產業化開發的初期階段,主要問題是工業應用成本太高,還沒有出現有優勢的工業設計,大規模工業生產的實現尚有待時日。我國海藻制取生物燃料技術的發展基本與世界同步,以中科院為代表的國內科研機構已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