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科技 > 正文

太空發電站未來30年或能夢想成真

2011-11-26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太空發電站設想圖。(自路透社)

  國際宇航科學院日前發布報告指出,根據現有科技水平,人類將在未來10年或20年內,取得“太空發電”領域的技術突破,并在30內將這些技術轉化應用,屆時從太空中捕獲太陽能并將其傳輸到地面可能會變為現實。

  報告主要負責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專家約翰●曼金斯(John Mankins)表示:“太空太陽能傳輸技術的實現對于在未來滿足人類能源需求具有重大意義。”路透社稱,本次報告是國際上首次對宇宙太陽能的收集和無線空間傳輸的潛在技術路徑進行的評估。

  報告認為,由于空間太陽能技術在經濟上的不確定性,導致私人投資很難承擔推動技術市場轉化的重任,因此需要政府在資金方面提供更多的保障。但報告并未對整個實現過程的總投資額進行預測。

  建立太空發電站需要在赤道上空放置多個太陽能驅動的地球同步衛星,這些衛星直徑通常能夠達到幾公里寬,可全天24小時收集太陽光。與地面只能在白天工作的太陽能設備相比,該技術具有明顯的優勢。

  這些衛星能夠將太陽光轉化為電力,并通過微波或激光傳輸到地球任意地方,最終將電能并入電網。

  懷疑者認為,這一理念根本無法付諸實踐,或者至少在空間太陽能發電站造價降低10%以前無法實現。此外,太空垃圾的威脅、深度市場研究的缺乏以及高昂的成本都是制約空間太陽能領域發展的因素。

  國際宇航科學院表示,許多空間太陽能領域的商業案例顯示,成本在過去十年中不斷下降,這主要歸功于政府在“綠色”能源方面的激勵機制。而模擬實驗表明,人們可以使用一些已經進行商業化生產的低成本設備,建造重達400噸的國際空間站。路透社表示,即便如此,在地球軌道上部署這些低成本太陽能衛星也需要數百億美元的預算。(1美元約等于6.36元人民幣)

  近年來由于擔心化石能源將逐漸耗盡,國際社會對于太空發電的概念越發重視。目前該領域已經歷經40年的發展,包括美國能源部和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內的許多機構都參與了研究。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