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科技 > 正文

納米診斷埃博拉 “腫瘤君”可預測

2015-10-01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肆虐非洲的埃博拉病毒可在10分鐘內被檢測、談之色變的“腫瘤君”有了“捕手”。

  昨日上午,市科委與相關單位集中發布了10項“先導與優勢材料創新發展”成果,涉及醫療、能源、環境等諸多領域,該領域已有59項獲市科委立項支持,還有超過20項會在明年批量生產。

  發病后可在24小時內致死的埃博拉病毒有了快速檢測儀,利用納米技術的“埃博拉病毒快速診斷納米試劑盒”,能夠通過采取血清或血漿樣本,在10分鐘內現場快速檢測。

  “特別適合用于非洲埃博拉暴發國家病毒檢測”,該項目負責人說,目前該設備也已經應用于部分國家。

  昨日上午,市科委集中發布了10項“先導與優勢材料創新發展”成果,涉及出版、醫療、能源等多個領域,除了上述兩者外,還有“180張/小時高速包夜納米綠色制版機”,實現了非感光、無污染、低成本,使得目前印刷制版行業的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有望解決。

  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此系列成果屬于《北京市技術創新行動計劃(2014-2017)》之一的“先導與優勢材料創新發展”專項,其中要求到 2017年,推進納米材料在信息、能源、環境、生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實現80項以上納米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實現20項以上高溫合金等先導材料及其應用 產品的開發和批量生產。

  目前,北京市科委已圍繞納米技術原始創新、納米產業園建設、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及器件研制內容,累計立項支持了59個項目,均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進展。

  ■ 案例

  “腫瘤君”捕手三年內成熟

  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300多萬新發癌癥病例,相當于每分鐘就新發6例。

  癌癥產生到被發現,要經過10到20年的漫長過程,目前傳統診療手段最早能發現的腫瘤已經有5毫米左右大小,但此時患者身體內的癌細胞已經上億。

  “與癌癥斗爭的關鍵在于把戰線前移”,“腫瘤捕手”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組已經成功研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靈敏度多肽納米磁珠捕獲和分離循環腫瘤細胞技術,能在腫瘤組織只有1-5毫米大小時就提前檢測出癌癥。

  “希望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將晚期癌癥的5年生存期提升至80%以上”,項目負責人介紹,目前團隊已在房山區注冊了企業,并開始籌建生產車間,預計年底就能完工。

  此外,項目組也已經和北大腫瘤醫院、307醫院等單位展開合作,進行“腫瘤捕手”的臨床科研工作,預計明年項目就將進入藥監局三類醫療器械的注冊階段,預計可在2-3年內發展成熟。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