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環保當成起點,才有可能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中真正占據優勢,最終順利到達成為強者的終點。這,恐怕應該成為企業的共識了。
醫藥行業最近發生的波動,足以讓其他行業吸取教訓并引以為戒。
環境保護部頒布的一系列醫藥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在業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雖然其間經歷了數年的反復研究、意見征詢和醞釀,整個行業早有風聞,且新標準規定了對新、老藥企區別對待,對老企業留有幾年過渡期,而新企業則從一開始就執行新標準。但這些新標準一旦頒布實施,不少企業仍是叫苦不迭,有的企業甚至頗有大難臨頭的椎心之痛。
有關專家分析指出,新標準中的主要指標均嚴于美國標準,環保門檻足足上調了一倍多。
超前了。這是不少企業的感受。的確,對于許多中小企業來說,這樣的標準的確是他們難以企及的。全國4000多家制藥工業企業中,90%以上都是中小企業,流動資金有限。環保標準越來越高,企業恐怕無力承擔達標的費用。“你讓我一步跨過10米的距離,我也希望達到這一目標,但我沒有那么長的腿啊。”某民營原料藥生產企業負責人這樣的比喻也許代表了很多中小企業的無奈。
然而,真的是超前了嗎?即便超前,又有無必要?細察當前醫藥行業發展狀況和對外貿易格局,便知端倪。
數量多、規模小、布局分散,生產過程中原材料投入量大、產出比小、產品附加值較高、污染問題突出。這是目前我國原料藥和藥品制劑生產企業的鮮明特點。隨著國家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稅,發布高能耗、高污染產品名錄,大力推行環境經濟政策等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的施行,許多中小企業必然面臨發展乃至生存的困境。原料藥、仿制藥的生產屬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利潤本來就不高,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更是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占我國醫保商品出口一半份額的西藥原料藥的退稅率則從15%~17%逐步降到8%;有的產品退稅率甚至降到了5%。微薄的利潤,已使很多中小制藥企業在應對國家的環保要求和宏觀調控方面難以為繼。
同時,國際貿易中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和標準,也成為制藥企業頭上的“緊箍咒”。近年來,“中國制造”努力邁出國門,走向世界,參與全球競爭,但“綠色壁壘”常常成為歐美國家拒絕我國醫藥產品的理由。目前很多跨國公司在采購我國的維生素、咖啡因等產品時就提出很高的環保要求。
行業自身發展前景和國際貿易趨勢都深刻地昭示,犧牲環境加人口紅利的發展模式,已走到了盡頭。業內人士深刻地指出,無論是地方政府救市,還是中央政府放松宏觀調控,對產業發展來說都非長久之計,更非治本之策。我國醫藥產業要想提高抗風險能力,必須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制藥企業只有抓住環保,走向綠色經濟,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新標準的實施,正是機遇。
擔心因環保標準的提高帶來成本劇增,從而進一步降低利潤空間;抱怨新標準要求過高,企業無法適應,更無法達到要求。聽起來,似乎都有些道理。但仔細品味卻不難發現,這些論調的著眼點,無一例外地都落在了眼前的利益上,害怕利潤的減少,更害怕因此而在市場競爭中失足落馬。而這樣的害怕,大抵是基于向內的視角,和身邊的企業攀比,與國內的同行角力。卻無暇也不敢向外看,深入了解行業整體、中國的經濟格局整體和國際貿易上正在突變的風云。
生存下去并發展壯大,這是每個企業的理想,但要實現這樣的理想,靠與國內同行錙銖必較地內耗式比拼,肯定是行不通的。不顧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的惡性競爭,必然導致兩敗俱傷。不僅是行業,甚至國家的經濟都會因此而一蹶不振。
所以,不如放眼向外。把注意力和著力點放在更全局更宏觀的角度,這,才是努力的方向和發展的方向。
面對加嚴的環境標準,制藥企業中也不乏泰然的。哈藥集團中藥二廠副廠長季國坤認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外企通過注重環保,為自己贏得了社會聲譽。國內制藥企業如仍不注重環保,將是競爭中的一個弱勢。新標準的出臺將大大提高產業的集中度,使行業競爭格局有較大改善,有利于醫藥行業的健康發展。
不同的視角帶來不同的態度,引導不同的行動,產生不同的結果。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潮下,面向世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才是企業家應該有的態度。在國際市場,我國醫藥產品處于兩頭的高端技術、品牌和流通、銷售領域,大多都被跨國公司控制,“中國制造”不過是在中間部分利潤最低廉的加工環節分到了一杯羹。
走向高端還是窩在中間?新標準給制藥企業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