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的這些水稻田該如何面對氣候變化。(自mongabay.com) |
肯尼亞圖爾卡納人飽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自mongabay.com) |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氣候變化、農業和糧食安全研究項目組近日發布報告,詳細標注了未來可能因氣候變化而導致糧食不安全的區域。
這份名為《全球熱帶氣候變化和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分布圖》的報告還推薦了一些可以采取的農業適應措施,以防止今后出現大范圍的饑荒。
聯合國數據顯示,全世界目前已經有10億人掙扎在饑餓邊緣。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動,讓發展中國家的農民為更炎熱、干燥的生長季節做好準備,那么到2050年,氣候變化將可能會威脅數億人的生存,特別是非洲和南亞地區的人們。
該報告通過將歷史上糧食不安全地區與預期可能會極大地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熱點”區域疊加,預測在未來40年內,嚴重依賴當地農業的地區的糧食產量將急劇下降。隨著氣溫上升,這些農業地區將跨越“氣候臨界值”,大豆和玉米等作物將無法生長甚至成活。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的高級研究員波莉.埃里克森(Polly Ericksen)說:“這些地區的生存狀況與區域作物的命運以及畜牧業的產量密切攸關,而且長期存在的糧食問題表明,農民們已經在掙扎求生,他們沒有能力適應新的氣候模式。”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如果有超過40%的5歲以下兒童下生長發育受到抑制,該地區的人口可視為長期處于饑餓狀態。氣候變化對農業的破壞可能橫掃包括整個印度在內的南亞地區以及非洲部分地區。即使在今天,這些農業地區仍有3.69億的饑餓人口,而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預計,到2050年,這些地區的作物生長季將縮短5%,生長季節的氣溫則可能超過30攝氏度。即便降雨理想,大豆可能也無法生長,玉米和水稻的產量可能會受到影響。
拉丁美洲同樣面臨氣候造成的糧食短缺風險,但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認為,該地區對此的準備將好于非洲或南亞。然而,數百萬拉丁美洲民眾幾乎完全依賴于當地生產,且居住在可能會高度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事實上,到2050年,在巴西東北部和墨西哥,每年具備良好生長條件的季節可能會縮短至120天。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的科學家帕蒂.克里斯杰森(Patti Kristjanson)表示:“氣候變化的速度和為了適應所需要作出的改變程度將會(比以前)更大。在一些地方,農民可能需要考慮全新的作物或新型農作制度。”
該研究項目組的作物育種專家目前正在開發在壓力條件下茁壯生長的“備戰氣候”的品種。玉米是東南部非洲的主要農作物,研究人員建議,如果氣溫按照預測的程度上升,農民應改種更皮實的木薯和高粱。隨著氣候變化導致作物減產的風險不斷增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將需要通過將畜牧業和農林業整合到其農業系統中來,從而進行多樣化嘗試。
報告建議,熱帶國家應準備擴大其農業商品貿易,以此彌合國內產量和糧食需求之間的缺口。2008年和2010年的食品價格高企說明,糧食安全問題是國際事務,需要全球關注。但商品價格上漲也與砍伐森林行為增多有關,而伐木本身就會因排放溫室氣體而加劇氣候變化。
報告負責人之一的菲利普.索頓(Philip Thorton)表示:“開發出能有效克服這些挑戰的創新性解決方案機會有限。如果我們要避免未來出現嚴重的糧食安全和生計問題,現在就需要作出重大的適應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