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溫上升超過2攝氏度的“危險界限”將導致更多小島在未來消失
盡管西方工業化國家集體遭遇經濟危機,盡管各國政府紛紛表示要將減排進行到底,但全球碳排的增速還是出乎意料。英國《衛報》日前報道稱,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2010年的碳排總量已非常接近可引發全球氣溫上升超過2攝氏度的“危險界限”。
《衛報》援引國際能源署(IEA)尚未公布的預測數據顯示,隨著世界經濟逐步恢復增長,201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16億噸,這是有記錄以來全球碳排的最大幅度。就總量而言,2010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碳排放已達306億噸,其中3/4來自新興經濟體。國際能源署此前一直警告,在2020年之前,這個數字不應超過320億噸,否則全球氣溫上升2攝氏度將成為現實。科學界普遍認為,全球氣溫升幅超過2攝氏度將導致“危險而不可逆轉”的氣候變化,其后果是導致數百萬人遭受干旱、饑荒和洪水侵襲。
今年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下屬的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日前發布報告稱,該實驗室設在夏威夷的MaunaLoa監測站收集的初步數據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已連續50余年保持增長,今年4月底最后一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高達394.97ppm,為今年以來最高水平,這個數字較一年前增長了1.6ppm,同樣為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增幅。研究人員稱,一旦監測數據超過400ppm,人類將無力避免后果嚴重的氣候變化。
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在接受《衛報》采訪時說:“就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來說,這是個非常糟糕的消息。要確保氣溫升幅不超過2攝氏度,現在已經成了一項極端的挑戰。實現這個目標的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這就是數據要告訴我們的。”
倫敦經濟學院著名氣候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則稱,如果碳排仍然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100年時,全球平均氣溫上升超過4攝氏度的可能性達50%。
在去年的坎昆氣候大會上,與會各國取得的有限成果之一便是共同承諾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衛報》公布這一消息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隨即要求各國共同努力,制定更為嚴格的減排計劃,呼吁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