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事發半個多月、經媒體披露后,中海油直到7月1日才對渤海漏油事件證實。雖然事故尚未發現對山東渤海灣沿岸造成影響,但身處渤海灣深處的山東省長島縣海產養殖戶已經發現養殖魚類死亡。近年來,中海油在多地的油田項目出現漏油現象,但一直未對事件進行完整披露。7月5日,知名專欄作家張敬偉在其博客發表文章指出,中海油的“油”是以“牛”為底氣的,因為其是壟斷央企,有權力撐腰,有政策托底。
相比石化“雙雄”的成品油價和國人的出行生活緊密相關,中海油平日并不在公眾的視野中。不久前,其人均工資38萬元被曝光,公眾才曉得這家央企其實比石化“雙雄”更牛。讓人對壟斷央企的豪富生活又多了些憤慨,對通脹時代的民生艱辛更多了些無奈。
收入高就算了,畢竟這里面既有體制原因,也有市場因素。只要其循規蹈矩,嚴格按照市場原則和法治規則經營,你享受你的高收入,我過我的窮日子,大家彼此相安。可是,公眾連這點可憐的阿Q精神也有不得。
漏油半個多月,而且是在媒體披露之后,中海油才證實漏油事件。在其發布的漏油信息里,僅僅強調油污面積僅200平方米,并已處理完畢。對于漏油數量、原因,處理過程,為何遲滯公開,甚至刪除網上信息等,中海油一概諱莫如深。有人批評中海油危機公關能力差,其實是沒有觸及事件靶心。
相反,這是中海油條件反射式的危機公關。中海油的“油”,是以“牛”為底氣的。其底氣所來,則因為其是壟斷央企。壟斷央企,有權力撐腰,有政策托底。所以,在中海油的字典里,根本就沒有“危機”,有輕描淡寫的“公關”就不錯了。而且,潛臺詞是,信不信由你,我就這么“牛”,這么“油”,公眾能奈我何?
這不是人們胡亂揣度,而是從中海油的行為模式中得出的真實判斷。漏油事件發生之后,中海油不僅沒有向公眾公開信息,連沿岸政府也毫不知情。這凸顯中海油眼里不僅沒有民,也沒有官。如果不是中海油這樣的央企,誰有這么大膽?
常在海里采油,沒有不漏油的。在媒體的記憶里,近年來中海油也發生過多次漏油事件,中海油從來都是遮遮掩掩,從未對事件完整披露過。渤海是內海,環境自凈能力差,加之渤海周邊城市林立,人口眾多,中海油就這么一直“漏”下去,對整個環渤海地區都會帶來嚴重的生態問題。中海油海上重建“大慶油田”的雄心可鑒,但也不能以犧牲海洋生態環境為代價。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事故責任方的英國BP公司及時進行了信息公開,美國政府也采取了適當的舉措。可是奧巴馬總統依然遭到民意的批評,英國石油公司CEO下臺還要賠付巨額的賠款。這意味著,再透明的信息公開,再高明的危機公關,在現實的生態災難面前,都不堪一提,不過是事后諸葛的救濟。
相比之下,叫公眾如何評價中海油漏油事件呢?有一點是肯定的,中海油可以“牛”到底“油”到底,但公眾亦可發酵輿論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