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結束披露的上市公司2011年半年報顯示,許多行業業績不俗,高毛利、高利潤引市場追逐。在這些行業中,卻有一個這樣的行業:一個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行業,也是一個資本密集、近乎壟斷的行業;這個行業有綜合毛利率高達60%的上市公司,也有屢遭質疑的市政工程,甚至充斥著堪稱“中國最復雜價格”的水價之爭,這就是污水處理行業。
污水處理公司處于行業產業鏈的下游,2011年中報顯示,從事污水處理運營的上市公司毛利率大多在40%以上。以洪城水業為例,今年上半年由于污水處理業務量增長,公司綜合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24%提升至40%,創近年新高。但事實上,與自身增長能力很強的公司不同,污水處理上市公司的高毛利率并不來自主營業務,而是大多得益于政府補貼。來自業內的質疑是,持續依賴政府補貼的企業是否有競爭力可言?
上海市排水處副處長陳其楠告訴記者:“上海市目前一共有53座污水處理廠,其中中心城區14座,但大多是在虧本運行。”在被問及污水處理廠虧本的主要原因時,他表示,先期投入大、回收時間長和設施使用排水費(即污水處理費)低于盈虧平衡點是主要原因。
據陳其楠介紹,目前上海的大型污水處理廠都處于投資回收期,設備一旦運行,就有不菲的折舊費用產生。那么服役期超過投資回收期的污水廠,日子是否就好過呢?陳處長并不這么認為,他說:“老廠雖然規模不大,但國有性質的企業往往人多,加上環保排污標準在提升、成本在漲,也難說盈利。”“上海市的污水廠大多是國有性質,中外合資的有少數幾家,民營基本上退出了。”
就污水處理的投資回收期問題,記者咨詢了中國水網的水務專家肖瓊。肖瓊連續兩年參與了《中國城鎮污水處理市場系列分析報告》的調研和撰寫工作。她告訴記者,一般一座生產經營期為20年的污水廠,理論上計算前2年~3年肯定虧本,3年~7年是成本回收期,第7年才有可能開始盈利。但她同時強調,這個計算結果是基于“理想的”成本控制前提。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污水處理行業的成本運作不甚透明先后多次被業內人士或明或暗地提及。一位環保水務行業的券商分析師提醒記者:“水務企業需要高毛利率來支撐重資產的投資回報,高毛利潤是行業共性,你要看凈資產收益率ROE。”數據顯示,中原環保、重慶水務、興蓉投資、江南水務、武漢控股等公司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均同比減少,但也僅在2.29%到7.15%之間,而洪城水業、首創股份、南海發展和桑德環境的該數據則同比略增,創業環保則與去年同期持平。
對于上市公司來說,上調水價毫無疑問是助推公司盈利水平的“利器”。雖然相關部委明確表示,水價改革要優先提高污水處理費,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盈利。但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卻不完全認同,他告訴記者,污水處理廠大多帶有行政色彩,往往易陷入虧損——補貼的惡性循環,“提價并不具備持久性,一旦達到臨界點,不同企業的盈利能力完全取決于對成本的控制能力和新業務的開拓能力。”肖瓊也認為:“雖然通脹條件下,污水征收費上漲是趨勢,但提價帶來的高增速不可能在每個公司身上出現,一些地方政府的水處理結算價可能會下降。”
2011上半年部分污水處理運營上市公司相關財務數據
上市公司 污水處理業務毛利率 同比變化 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 同比變化
興蓉投資 56.76% 2.48% 6.86% 1.93%
南海發展 41.14% 4.12% 5.04% 0.25%
武漢控股 35.74% -1.85% 2.29% -2.36%
桑德環境 37.37% -0.64% 9.13% 1.59%
中原環保 54.83% -3.72% 6.54% -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