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廣州:垃圾分類提倡多年 緣何未達預期效果?

2011-09-21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如何讓垃圾分類取得更好的成效,是與會專家最為關注的問題。 資料圖片

  “市民最容易參與城市管理的方式,就是參與日常生活垃圾分類”。廣州市社科院研究員彭澎的話,拉開了昨日下午召開的“構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社會參與格局專家討論會”的序幕。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以及社科院、中山大學、廣州大學等單位的十多名城市管理專家圍繞了“垃圾分類”、“流動商販”、“控煙成效”以及“泥頭車”等城市管理的難題,提出了相關意見以及建議。

  前段時間,廣州市市長萬慶良表示,他愿意當廣州市的“城管志愿者”。據了解,目前市城管委已經為其制作了“志愿者登記表”。昨天,會議結束前,市城管委黨委副書記黃小晶呼吁與會專家和媒體記者,帶頭加入“城市管理志愿者”行列。“我參加!”“我附議!”委員、代表、專家和媒體記者紛紛舉起手,表示愿意以實際行動參與城市管理。

  垃圾分類 提倡多年卻未有預期成效

  建議 需要調動市民的積極性

  為什么垃圾分類提倡多年,并沒有達到預期當中的成效,也沒有取得像鄰近香港地區的效果,這是許多與會專家委員最為關注的問題。知名評論員萬慶濤說,生活垃圾分類宣傳不到位,而且分類設施的以及設備的不完善和不齊全,是市民普遍缺乏認識其重要性的原因。市民只有在廣泛認識的基礎上,才能配合政府的市政工作。市民并不是不想做,而是無從下手,無所適從。他還列舉了日本的相關方面的措施,在日本街頭,隨處可見“鋁罐”“報紙”、“硬紙片”等字樣細致地印在垃圾桶上,提醒著人們要進行垃圾分類,從身邊做起。

  廣州市政集團總工程師、副總經理關安峰就建議企業對產品不要過度包裝,在避免增加消費成本的同時,也不會進一步造成垃圾終端處理的壓力。精簡包裝,既時尚,又環保,符合社會生活潮流。此外,他還認為,適度引入市場化的運作機制。以企業、相對性企業型、或事業型運作,加強科學技術的運用及更新,做到“焚燒垃圾污染少,垃圾填埋壓力小”。

  流動攤販 與城管糾紛不斷

  建議 親民執法減少矛盾

  對于流動小販的問題,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所所長涂成林就以市民的身份亮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城管是最貼近群眾,最深入群眾的一群公務員群體。為什么流動小販對城管的怨氣那么大?因為城管面對的是社會中的一群弱勢群體,牽動著社會的神經。如果城管在處理過程中與流動商販發生爭執甚至惡性沖突,會造成很大的社會問題。他建議,要提升基層執法者的素質,杜絕不文明執法的現象。

  此外,打擊小販“零容忍”,有沒有必要?萬慶濤認為,“零容忍”會激化社會矛盾。流動小販的存在,就是說明市場需要他們,他們有存在的價值。對于流動小販,只要他們把“占道”、“衛生”兩個主要問題解決了,是可以允許他們擺賣的。關安峰說表示,對流動商販要有一種尊重,‘親民的執法,給充分的空間,既方便市民,也方便商販生存。

  控煙 成效雖不理想但還是有進步

  建議 調動市民積極勸阻該行為的積極性

  廣州社科院研究員彭澎直言,控煙取得的成效很小。他說道,在小區內,有的業主一邊散步一邊抽煙;有的還公然在電梯抽煙;在餐廳里經常都有人抽,即使貼著禁煙標識,卻為食客提供煙灰缸。機關里,領導干部帶頭抽煙的非常普遍,上梁不正,如何起到表率作用?控煙不等于禁煙,因此,他建議,允許煙民在放置垃圾桶地方吸煙,劃出可以抽煙的范圍,進一步將控煙順利推進。

  對于彭澎的講話,廣州市原副市長、市控煙辦協會會長姚蓉賓強調,控煙雖然有人說不理想,但還是進了一大步,市民知曉率就提高了很多。不能光是靠法律來控煙,還要有全社會的參與。她還說,老市長黎子流很關注控煙,在一次接待活動中看到有領導開會坐下來就習慣性地抽煙,他都會制止。“每個人都有義務和權力去勸阻別人,只要大家都動員起來,能夠做一些細致的工作,控煙是可以見到成效的。”

  泥頭車 如何管住偷運偷倒建筑垃圾

  建議 遇到非法傾倒就扣車

  關安峰談及泥頭車的管理問題的時候,對此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技術手段好,管理手段好,一定能將這問題解決。他建議,在建設領域,對余泥渣土的價格要給出一定的合理價,不能一味要求10元一噸運到哪里都不管,要根據市場實際情況做出定價。在技術上,裝GPS(全球定位系統)完全可行,遇到非法傾倒就扣車,政府拍賣車輛。在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市場,廣州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有的建筑垃圾能回收做沙石,有的可以再生產出涂料,廣州每年建設量大,利用好這個優勢,就可以少挖一些河沙、少炸幾座山。

  而廣東中人建筑物料運輸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運昌則認為,泥頭車問題不單獨是廣州存在的,全國都有。因此,不能“一套制度,全國通用”。廣州要根據自身發展的需求,對泥頭車的問題進行相關規范進行制定,制定更加安全細致的標準,在保證減少污染的同時,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另外,對于業內人士的違規行為,處理要有點兒“人情味”,違規情況,要認真調查,給予適當懲罰,最重要不能讓其失業,要肯定他們對廣州城市建設的貢獻,對行內人士進行合理、合法的引導。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