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自主招生向農村學生傾斜能否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中國人民大學日前推出2012年自主招生“圓夢計劃”,主要招收在縣及縣以下地區學校就讀、學習成績優秀或具有某方面培養潛能的應屆農村生源高中畢業生。
此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著名大學也紛紛推出對農村學生傾斜的自主招生政策。這些政策的具體內容有哪些?選拔過程如何保證公平?能否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
高校新政助力農村“寒門學子”圓夢
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了解到,該校“圓夢計劃”希望給農村考生開辟一條通往人民大學的特別通道,圓一些農村家庭渴望子女升入一流大學學習的家族夢想,促進社會和諧。
據介紹,入選該計劃的考生由中學校長實名向中國人民大學推薦,被推薦考生直接進入面試環節,不用參加筆試。中國人民大學每年擬選定50所縣及縣以下生源好、信譽好的中學,對中西部及欠發達地區的中學適當傾斜。入選計劃的學生,原則上要求是平時成績排名在所在中學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內無大學生的農村戶籍學生。取得預錄資格的考生,仍需參加全國高考,如高考成績達到生源省份一批錄取控制線,學校將予錄取。
在中國人民大學“圓夢計劃”前,清華大學已在今年高考前推出了“B計劃”,專門用于招收長期生活、學習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邊遠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落后地區的優秀學生。有8名來自云南、陜西、四川的學生最終通過優惠政策考入清華,他們全部出自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的農村家庭。
在自主選拔的綜合評價環節,清華對這些考生進行了特殊考察和政策傾斜,“B計劃”認定者得到的優惠分數也比同樣水平的一般考生高出不少。2012年清華在“B計劃”基礎上又推出“自強計劃”,覆蓋全國592個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考慮到偏遠地區學生受教育的實際情況,清華對“自強計劃”候選人的選拔方式和內容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特殊安排,將單獨劃定筆試通過分數線。入選計劃的學生將享受30分至60分高考加分投檔優惠政策。
這幾所高校還為農村學生提供了經濟上的支持。清華資助考生的交通費及考試期間食宿費,還將對這些學生入校后給予特殊關心:開通入學“綠色通道”,提供助學貸款和生活必需品,對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資助全部基本求學費用;為他們在校期間安排勤工助學崗位,并優先推薦參加社會實踐、企業參觀、校友交流等鍛煉的機會。
中國人民大學表示,家庭經濟確有困難的,可提出申請和相關證明材料,學校將根據具體情況為其提供進京參加考試的必要費用;通過“圓夢計劃”考入的新生,入學時申請資助的,學校將為其開辟綠色通道,保證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費用。
2009年率先在國內推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北大今年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的傾斜力度,新獲得推薦資質的中學里有一批縣級和農村中學。北大招辦負責人表示,今后北大將在計劃投放、自主選拔錄取等各環節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地區招生的支持力度。
如何避免選拔過程變成“拼爹比權”
幾所名校面對農村學生的傾斜政策都采用中學推薦的方式報名,有人擔心:中學推薦,會不會變成“拼爹比權”?高校如何保證選拔過程的公平公開?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表示,將通過專家組綜合評定、信息公開、資格復審、社會監督等多渠道確保實行該計劃的公平、公正。學校將組織專家組對被推薦考生的平時成績、競賽獲獎、社會工作、個人陳述等進行綜合評價后,最終確定其考試資格并上網公示。
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于涵說,清華要求中學按照標準和程序選拔符合要求的學生,選拔結果和推薦理由要在校園顯著位置公示,接受各方監督。除筆試、面試考核外,清華將組織工作組前往面試通過者的學校、家庭所在地進行實地考察,確定最終認定名單。在材料審核和實地考察過程中,如發現中學或學生存在弄虛作假行為,將取消相關學生報名資格及相應中學參與清華大學其他各類招生的推薦資格。
北大招生辦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公眾的這種擔心,我們非常理解。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實施兩年多來,北大沒有接到一起有效投訴。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推動了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實踐告訴我們,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完全的信息公開、社會輿論的充分監督,能夠有效地防止腐敗現象的發生。北大將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增強約束的有效性。
專家:加大招生傾斜力度并加快發展農村基礎教育
有關專家認為,農村生源比例持續下降,不利于維護社會公平與和諧。因此,應出臺多種措施,給予農村學生更多機會和支持,還應加大投入,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發展。
于涵說,現在高校沒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權,招生中只能按分數從高往低錄取。在這種招錄體制下,由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均衡,欠發達地區學生享受的優質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遠遠少于發達地區學生,因此在進入高校尤其是頂尖高校的機會上,他們處于劣勢。
于涵表示,一些農村學生特別是縣級以下中學的學生,長期處于相對落后的教育環境中,但他們學習刻苦、品質優良,更重要的是他們那種自強自立的精神值得許多城市孩子學習。他們中的優秀學生,可能不會彈鋼琴,在中學也沒有國際交流的機會,學業成績也稍有差距,但是他們有遠大的志向、陽光的心態、強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學習能力,使其在綜合素質上不輸給任何學生。他們進入大學后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同樣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因此,應該對這些農村優秀考生給予更多的關注。要考慮他們的學業水平,也要適當考慮取得成績所依托的社會資源的多少,這也是促進教育公平的具體體現。
長期關注和研究農村教育問題的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龐麗娟表示,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目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多集中于發達地區、大城市。一些大學在城市投放了大量的名額,而農村及不發達地區招生的名額很少。
她建議,大學招生政策應適當進行調整,將招生名額適當向農村傾斜,以招收更多的農村學生到大學就讀。此外,高考制度也應改革,不能僅重知識的考查,要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潛質等。而根本解決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
教育研究專家熊丙奇說,應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尤其是義務教育的均衡,讓農村孩子能夠和城鎮孩子得到一樣高質量的學校教育;還應不斷促進各地的高考錄取指標的均衡,目前重點大學在發達地區、大城市投放的比例過高,應減少在發達地區的招生規模,把招生數量更多地投放給不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
北大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認為,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家財力充足,應在農村率先實行從小學至高中的12年義務教育。這樣既可以鞏固農村高中的入學率,向大學輸送更多合格的農村學生,又能逐步消除城鄉教育差距,遏制部分大學農村學生比例逐年下滑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