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7成患者不知血糖不正常 看你離糖尿病有多遠

2011-12-06  來源:光明日報
[字體: ]

 

    

    編者按

    很多人在體檢后看到血糖指標正常,就以為自己離糖尿病很“遠”。專家指出,常規體檢中,只有空腹血糖檢測,但很多人的餐后血糖要高于空腹血糖,因此,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潛在糖尿病患者)就這樣被“漏”掉了。其實,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就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然而,調查發現,很多人甚至患者本身,對糖化血紅蛋白檢測都不了解,有些人根本就沒有聽說過。

    名詞解釋

    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簡稱糖化,是血液中紅細胞里面的血紅蛋白跟血糖結合的產物。糖化血紅蛋白跟血糖的水平成正比,糖化值越高表示血糖與血紅蛋白結合得越多,血糖水平就越高。血糖與血紅蛋白的結合過程很緩慢,而且是不可逆的,在紅細胞死亡之前一直存在,每一個紅細胞內都有血紅蛋白,而紅細胞的壽命為120天,因此糖化血紅蛋白能夠穩定可靠地反映體內最近兩三個月這“一段時間”的整體血糖水平。

    國內外權威機構制訂的指南,例如美國糖尿病協會、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和2010年最新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均推薦糖化血紅蛋白為長期血糖控制的金標準。指南同時建議糖尿病患者在治療之中每3個月檢測1次糖化血紅蛋白,一旦達到治療目標,可每3—6個月檢查一次。

    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國,中國糖尿病患病率為9.7%,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4%。我國糖尿病高危人群約有1.5億人,然而,18歲以上居民對于糖尿病知曉率僅為36.1%。

    七成患者不知道血糖不正常

    “2010年,內分泌學會做了一個調查,結果有70%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血糖不正常,這些人不知道糖化血紅蛋白,甚至連糖尿病都沒聽說過。”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母義明指出,在得知自己已患糖尿病的人群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沒有任何癥狀。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陳璐璐介紹說,調查發現,患者中60歲以上的占20%,40歲以上的占10%—20%,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糖尿病的發病率會越來越高。

    “有些人存在潛在糖尿病風險,”母義明介紹說,壓力大、肥胖、高血壓、中午不吃飯導致饑餓手抖等,都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現,有這些情況的人就要引起注意了。陳璐璐建議:“高危人群最好及時檢測糖化血紅蛋白的情況。”     

    糖化血紅蛋白不能替代日常監測

    據統計,我國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紅蛋白真正達標的只有30%—40%。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潘長玉指出,之所以重視糖化血紅蛋白,是因為它是目前全球唯一判斷血糖的“金標準”,可以穩定可靠地反映出檢測前三個月內的整體血糖水平,且與抽血時間、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無關,不受偶然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響。

    而自我血糖監測是指,糖尿病患者自己在家中用便攜式血糖儀測量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但自我血糖監測具有一定局限性,因為無論空腹還是餐后血糖,只是反映患者在抽血這一時間“點”的血糖水平,且容易受飲食、藥物、運動等外界因素的影響。

    但是,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大內科行政主任兼內分泌科行政主任朱大龍強調,糖化血紅蛋白是衡量三個月的整體血糖水平,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動,所以,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絕對不能替代日常血糖監測。

    早發現、早治療是治愈的關鍵

    “雖然糖尿病不會馬上致命,但它會加速人體老化。”母義明說,有些人“心梗”了都不知道,因為根本沒感覺,所以不要輕易拿感覺去判斷一個病癥或者療效。

    母義明建議,40歲以上的人,應好好地檢查一次身體,特別是有家族史的人,更應及時檢查。只有早發現、早治療,才可能完全治好,如果等患病五年以上,就喪失了治愈的機會。

    此外,母義明提醒公眾,一口吃不成胖子,但是胖子絕對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因此遠離糖尿病主要靠預防,而且,糖尿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