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1月CPI同比上漲4.2%創下年內新低,而當日在中國外匯即期交易市場,人民幣對美元連續第8個交易日觸及"跌停"。同樣是下降,近日來社會各方對人民幣貶值的廣泛關注與通脹壓力緩解后"悄無聲息"的反應形成鮮明對比,人們為何對兩者的感受與反應差別這樣大?
通脹壓力暫緩解 生活成本未劇降
"原先說了多少年人民幣升值,這個預期非常強烈以至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短期稍有貶值,就會很敏感。"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與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說,"但CPI處于高位這么久,未來是否會連續下降現在誰也說不好,大家也就自然看得淡了。"
實際上,近幾個月以來,不僅月度CPI同比漲幅放緩,環比也有減速,但去年同期過高的基數卻讓人"沒緩過勁來"。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8.8%,影響價格總水平上漲約2.70個百分點。其中,糧食價格上漲8.9%,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上漲19.6%(豬肉價格上漲26.5%),水產品價格上漲10.8%,鮮果價格上漲10.8%,油脂價格上漲8.9%;而在影響到百姓安居樂業的住、行價格方面,水、電、燃料價格上漲1.2%,建房及裝修材料價格上漲3.4%,住房租金價格上漲3.7%,車用燃料及零配件價格上漲9.2%,漲價依然"樣樣驚心"。
不僅如此,在今年7月CPI漲幅觸及6.5%的年內高點拐頭向下之后,資本市場也未有積極反應,這多少偏離了當初部分市場人士認為"通脹下降,股市上漲"的判斷。
趙錫軍表示,目前國際經濟與金融市場形勢依然錯綜復雜,雖然此前的調控對于價格水平回落起了積極作用,但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未來可能仍將上下震蕩,明年輸入型通脹帶來的各方面成本上升壓力或將時隱時現。
對此,越來越多的有車一族可能感受頗深,雖然10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下調成品油價格,但仍有不少百姓對于超過每升7元的汽油價格"耿耿于懷"。不過,就在這兩個月期間,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在明年1月份交割的原油期貨價格已經上漲近兩成,這使得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窗口再次打開,漲價預期不斷加強,成本壓力可能出現反復。
升值神話打破 心理影響大于實際
相比于CPI漲幅減緩帶來的"溫吞"感受,從11月底開始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短期連續走低卻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截至12月9日,在中國外匯即期交易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續第8個交易日按與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五的波動幅度計算,觸及交易區間下限,也就是觸及"跌停"。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除了在金融危機期間重新盯住美元外,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續多個交易日保持貶值的現象并不多見。
一時間,"資本流出""匯率套利""看空中國"等觀點相繼出現。但多位業內專家學者認為,對于人民幣貶值作出的"劇烈"反應更多是由于之前長期的升值預期作祟,此次階段性匯率波動暗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日趨市場化。
業內人士表示,因為每日的中間價不一樣,人民幣對美元連續"跌停"的幅度并不應該被簡單累加。"實際上,從11月底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中間價保持了基本穩定。"一位中資銀行交易員表示,"因此雖然目前各方對人民幣貶值渲染得較多,但人民幣實際匯率跌幅有限。"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9日,雖然以中間價計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較11月初最多下跌超過200個基點,但在連續觸及"跌停"的最近8天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從11月30日的6.3482反而漲至6.3352。
分析人士表示,年末本身就是各類客戶向銀行購買外匯的主要時間段,因此銀行作為即期市場的做市商,可能存有買入美元的傾向。中國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10月中央銀行外匯占款余額為232960億元,較9月底凈減少893億元;而在同月,所有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也減少248.92億元。而上述兩者之差,可能即為銀行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下增加持有的外匯頭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杰指出,人民幣對美元連續跌停與每日中間價定得偏低有關,原因可能是銀行想以較低的價格從央行買美元,因為中間價是做市商報價加權的,也不排除央行有意為之。
匯率通脹聯系趨緊 感受差別或下降
"最近一段時間個人結售匯業務和往常沒什么不一樣,這和企業往往需要大額結售匯不一樣。"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盡管人民幣匯率的短期波動沒有對經濟運行和居民生活造成太大影響,但在這背后,外匯市場的變化可能將對包括通脹在內的中國經濟發展產生更重要的作用。專家表示,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出現變化以后,人們對于人民幣匯率變化的接受程度將上升,與對通脹漲跌的反應將不會有現在如此大的差別,而未來匯率與通脹的變化或將聯系更加緊密。
一方面,如果人民幣升值預期被打破,資金流入中國減少,"熱錢"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潛在沖擊也將降低,國內資產價格承受的上升壓力或將減弱。
"雖然年末社會各方對于美元的需求不小,但銀行做市商在這次匯率波動中的影響還是次要的,主要還是國外資金的回流。"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閆偉表示。
今年下半年,資金從新興經濟體流出的趨勢升溫,俄羅斯盧布、泰國泰銖、韓國韓元均對美元貶值。招商證券(香港)投資銀行業務董事總經理溫天納指出,香港人民幣離岸匯率下跌涉及市場上人民幣供大于求的情況,原因可能包括外圍因素如歐債危機造成對美元需求更大,離岸人民幣賣盤增加,導致人民幣離岸匯率向下。而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在其微博中表示:"人民幣兌美元連續跌停,而最近金磚國家和亞洲貨幣都弱,非獨立現象。"
另一方面,如果人民幣貶值預期導致資金流出、國內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減少,或使得央行進行貨幣投放加以對沖,這可能使中國對通脹的控制更加具有挑戰性。
丁志杰撰文指出,"過去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長,央行購匯成為人民幣基礎貨幣投放的重要渠道,未來可能會發生逆轉。"而11月央行三年來首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行為,已經被業界認為是符合上述判斷的表現。
"如果外匯占款減少還持續一段時間,央行很有可能進一步采取公開市場操作、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加以對沖,不能簡單地就此斷定為貨幣政策放松的信號。"他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