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年逾古稀的兄弟姐妹在長達10年的時間內,用238封“連環家書”向分隔多地的彼此表達牽掛和想念。近日,這些家書入藏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靜靜地向世人訴說著永恒不變的濃濃親情。
家書的捐贈人、年逾八旬的老人顧江為離休干部,家中共有同胞兄弟姐妹八人且分散在全國各地。由于一個人分別給其他七人寫信不便親情交流,他們就采用了連環周轉傳閱撰寫信件的方式,由此產生了“連環家書”。
據了解,這種“連環家書”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顧江家中小妹白鈴提議開始,“文革”后期由于社會大環境影響被迫中斷,轉變為雙向的書信往來。10年前,健在的兄妹七人(大哥于1982年去世)又重新恢復了“連環家書”的交流方式,并將“連環信”改名為“家訊”。
顧江說,每一輪“連環家書”均先由身在北京的自己寄給上海的大姐、四弟、小妹三家,然后他們隨同附上各自的信件從上海寄給居住在南京的大妹,再由大妹轉寄給遠在福州的二妹和莆田的三弟,最后再寄到北京由顧江整理保存。每一輪家書大概有八九封信件,一年3或4輪。從2001年4月到2011年3月,他們的“家書”共連環33輪,合計238封信件。
“我們都是老人,習慣了家書這種傳統的表達方式,看到本人的字更會勾起思念之情,”顧江說,“它是我們互相之間感情的聯絡,如果一個人有困難,大家都會來幫助。”據了解,在信件中,他們主要講述每個人及其家庭的近期狀況、關心教育下一代的想法、對家庭矛盾處理的體會等。
據悉,顧江將238封家書捐贈后,部分書信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家書展廳公開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