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是一種毒性極強的物質。人類每年會向大氣中排放成千上萬噸汞蒸汽,這些汞需要懸停很長一段時間,之后才能轉變成另一種比較容易從大氣中清除的形式。而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單質汞在較高的大氣對流層和較低的平流層的作用下能轉化為氧化汞,而氧化汞可以很容易地沉積到水生生態系統中,并最終進入食物鏈。
“上層大氣如同一個化學反應器,使汞更能夠進入生態系統。”該研究論文的首要作者、現就職于美國猶他州立大學能源動力實驗室的賽斯●萊曼(Seth Lyman)說。
據環境新聞服務網報道,萊曼與同事一起利用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飛機于2010年10月和11月在北美和歐洲上空開展了科研飛行,然后對所采集到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上述結論。萊曼當時還是華盛大學博塞爾校區科學和技術助理教授。該研究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地球科學》網絡版上。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可在同一份空氣樣本中同時檢測單質汞和氧化汞的設備。該設備每2.5分鐘記錄一次讀數。通常科研飛行是在19000英尺至23000英尺(約5791米至7010米)的高度實施,恰好低于大氣對流層和平流層的匯合處,但在2010年的這些科研飛行中,飛機幾次遭遇了來自平流層或其附近的氣流。
這是首次以單質汞向氧化汞轉化的方式同時對兩種形式的汞進行測量。證據表明,這一過程發生在上層大氣中。
目前還不確定氧化過程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但一旦完成了轉換,氧化汞就主要通過降雨,或者空氣向表面流動等方式被迅速從大氣中清除。在大氣表面“安定”下來的氧化汞經由細菌轉化成甲基汞,后者可以進入食物鏈,最終可能導致魚類遭受汞污染。
萊曼指出,有些地區,比如美國西南部,似乎存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使它們接受的來自上層大氣的氧化汞比其他地區更多。
研究人員發現,死海上空的大氣中就充溢著氧化汞,使之成為極地之外被觀察到的大氣氧化汞含量最高的地方。
北極上空大氣中沉積的汞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多。挪威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北極春季和夏季的氣象條件可能是一種解釋。
萊曼補充說,大氣表層出現汞的地方可能距離這些汞的排放源有數千英里之遙,比如,亞洲燃燒煤炭排放出來的汞上升到大氣中,在全球循環數次,然后被氧化,最后可能出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表層大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