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教授稱我國當前處在一定程度價值迷茫狀態

2012-01-22  來源:瞭望
[字體: ]

 燃亮理想信念

  核心價值的凝聚、共同理想的追求、崇高精神的培育、真善美的強烈渴望,已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熱切呼喚

  “解決人心的問題,已經到了人心所向的地步。”上海一名宣傳干部說。

  “經濟越發達,越是需要信仰,燃亮我們的信念和價值觀,時候到了。”西安一名黨政干部說。

  “我希望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老板成為社會矛盾的緩沖器,而不是導火索。”安徽一名企業家說。

  “價值觀就是好風氣,要扭轉現在的不良風氣,當官的要首先帶頭。”重慶一名出租司機說。

  ……

  從東部沿海到西部省區,無論在黨政干部的辦公室,在專家學者的書桌前,還是在企業家的工廠里,在大學生的宿舍里,在出租車行駛的短短時間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關于價值信仰的采訪總能引起大家的興趣。談起價值信仰構建,人人都是“專家”,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賬”。受訪者都對此有強烈的表達欲,既有很多思考,也有一些疑惑,但都普遍意識到核心價值的凝聚,共同理想的追求,崇高精神的培育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的迫切性。

  隨著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社會思想空前活躍,大眾的思想觀念和利益訴求日益多樣化、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存在“價值迷茫”現象,社會上暴露出一些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的問題。但同時,與思想“多元化”、““價值迷茫”并存的是,基層也涌動一股構建價值體系的熱潮,對真善美的強烈渴望,對核心價值和共同理想的熱切呼喚。尤其是十七屆六中全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為興國之魂,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共鳴,回應了時代呼喚,社會各界普遍希望加快推進價值體系建設,構建中國發展進步之“魂”。

  基層涌動構建價值體系熱潮

  “十七屆六中全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為興國之魂,與時代脈搏高度契合”,多位受訪基層干部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決定中國未來走向的重大戰略。實際上,近年來,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于信仰、價值觀的關注度都越來越高,呈現出官方穩步推進、民間高度關注的良好勢頭。

  自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來,各地各行業結合實際,都在積極地探索與實踐。本刊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可大致概括為三種類型:

  一是高揚革命傳統,弘揚紅色經典文化,把抽象的核心價值理念轉化為群眾生動活潑的文藝實踐。例如,重慶近年開展“唱紅歌、讀經典、講故事、傳箴言”等系列活動,旗幟鮮明地弘揚主流價值觀念,一方面精心遴選經久不衰、人民群眾耳熟能詳的紅色文化經典,“唱”《春天的故事》《和諧中國》等精品歌曲,“讀”《共產黨宣言》等名篇佳作,“講”江姐、焦裕祿的感人故事,“傳”“世界上最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等短信箴言;另一方面也博采眾長,廣納國外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時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名篇佳作,不斷創作富有時代精神的新作品,征集了《平安之歌》《山城之戀》等一批新歌,讓內容提供常態化,增強活動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在活動載體上,求新求變,緊跟時代。把主流價值觀用彩鈴、QQ、微博等新手段“解碼”,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據統計,重慶累計舉行一定規模的紅歌會22.47萬場,經典誦讀11.36萬場,故事會18.2萬場,手機和QQ用戶轉發箴言3億多條次,市民參與面達到97%,做到了覆蓋城鄉、深入基層、熱在平時。

  二是從培育城市精神入手,增強凝聚力,塑造共同價值觀。例如,通過292萬市民的投票參與,北京確定“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體現了城市精神與核心價值的相互協調、城市共性與北京個性的相互兼容、歷史底蘊與未來取向的相互統一、城市特色與市民氣質的相互融合,反映了北京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首善特質。

  天津市評選“天津精神”中,在綜合專家研究成果和市民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10條“天津精神”候選表述語,向廣大市民征求意見。通過網絡、短信、信函等多種方式接受市民的投票,使活動本身就成為一個凝聚共識、鼓舞人心的過程。

  深圳近年來從“特區精神”到“大運精神”,到2011年票選出改革開放30年“深圳十大觀念”,不斷為城市精神注入新的內涵,成為市民的價值依歸。以“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為口號的深圳義工隊伍已經突破25萬人,無所不在的志愿者服務樹立了深圳“愛心之城”、“志愿者之城”的良好形象。

  三是以提煉關鍵詞為切入點,推進核心價值觀建設。上海市年前提出“公正、包容、責任、誠信”四大價值取向,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找到了一個有力抓手,既結合了上海歷史文化的積淀,更符合現階段上海的實際和未來方向。

  此外,一些行業價值觀關鍵詞也不斷涌現,比如“公正、廉潔、為民”的司法核心價值觀,“忠誠、為民、公正、奉獻、廉潔”的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等等。

  大變局與大轉型產生精神需求

  “構建價值體系的熱潮,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和廣泛的民意基礎”,西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張國林認為,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物質文明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對內凝聚、對外塑造”的精神層面問題無法回避。

  從外部環境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增強國家軟實力建設的要求使價值觀問題更加緊迫。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西方某些勢力擔憂中國崛起后的價值觀取代他們的價值觀。同時,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增強了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民間也涌動一種渴望被世界尊重、接納的民族情緒和愛國精神。據重慶高校2011年調查,當面對“透過汶川大地震救災、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亞丁灣護航、青藏鐵路通車、載人航天的成功等重大事件,您的看法”的多選題時,分別有79.7%、79.1%的人選擇“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漸上升”、“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感到驕傲和自豪”。

  從內部環境看,當前我國正經歷社會轉型時期,原有的一些規范、秩序悄然變更,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倫理、秩序又未適時全面形成,出現了道德失范、信任缺失、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問題,使社會成員感到了不安與焦慮,反過來形成了對信仰、價值觀的強烈心理需求。

  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發生后,網民在微博發起的“拒絕冷漠,溫暖你我”行動,響應的微博達數十萬條。在“老人摔倒扶不扶”爭論中,北大教師提出“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北大法律系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北大替你賠償!”口號,倡議北大校友勇于做好事,為善行“撐腰”。這種被稱為“撐腰體”的文體風行網絡,各種地方、各種職業的版本紛紛出現,網民評論“這說明社會大多數人并非冷漠無情的”。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周薇認為,公眾對于某種社會冷漠行為的強烈批判與深刻反思,說明大家知道善惡美丑的邊界,呼喚良知。

  從經濟發展看,繼續深化改革需要提振精氣神,凝聚人心,達成共識。上海市多位受訪干部說,上海在改革開放中凝練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曾經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當前上海要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相比以往任何時候,尤為需要精神文化的提振、支撐和引領,這已成為上海人的共識。

  “深圳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深圳市多位受訪干部學者說,30余年改革開放后,經濟特區不再“特”,經濟領域該突破的都突破了,下一步改革如何走,如何繼續解放思想“殺出一條血路”,大家都希望形成思想共識。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指出,當前社會某種程度上處在一種“價值迷茫”狀態,大家既希望有明確的價值規范,但又不清楚價值規范在哪里,面對社會實踐中大行其道的庸俗價值觀或者說潛規則,卻又有些不甘心,不接受,這是當前價值觀以及信仰問題成為社會熱點的重要原因。

  走向時代化大眾化制度化

  “雖未入學,先進‘易班’”——這是上海海洋大學為2010級新生準備的入學“見面禮”。什么是“易班”?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上海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重點推進的網絡文化建設項目,因為深得高校眾多學子青睞,大學生們把“E-CLASS”昵稱為“易班”。通過這家網站,高校輔導員、教師及學生可在線互動交流、交換各種信息及資源、上傳照片、撰寫博客。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易班”在滬試點高校達到27所,注冊用戶數38萬,建立網上班級17000個,用戶發帖數達到790萬,平均每個用戶每天點擊2至3次。網絡是接近學生的最好渠道,“易班”的優勢就是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礎管理工作搬上了網絡。

  與上海一樣,面對新的時代特點和信息傳播特點,不少地方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在方式上努力創新,在機制上既問過程又問效果,在制度設計中付諸實踐,讓價值觀教育“潤物無聲”。

  當前公眾思想自主意識增強,網絡、手機等新興傳播方式普及,出現了“信息來源多樣化、信息獲取互動化、信息接受自主化”的傾向。多位受訪基層干部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宣傳教育,應該適應這種變化,創新理念,創新方法,做到“潤物無聲”。

  “現在搞價值觀教育,不能用老辦法‘刻舟求劍’。”西安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曹存玉說,“看電視、上網、用手機,成了人們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宣傳教育要跟上形勢。開大會、做報告、樹典型這些老辦法,也應該有創新,不然就可能成了形式。”

  陜西移動公司與相關機構合作開發的“集團手機報”2011年上半年開通。這一平臺根據客戶群的不同分為地方“政務在線”、廳局“政務通”和行業手機報。用戶開展這一業務后,可以將本單位的重要信息、國內外重大新聞、行業資訊等通過手機第一時間傳達給內部職工。目前這一“手機機關報”業務已發展到陜西地方電力集團、延長集團、果業局等黨政系統和大型企業,通過“點對點”的傳播,成為價值觀教育的新渠道。

  在受訪的基層干部看來,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應該注意避免“重傳達學習輕效果評價、重宣傳講解輕載體建設、重工作安排輕物質保障”的傾向,將價值觀的引導落到實處。西安市臨潼區委書記任軍號認為,推進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應該借鑒經濟工作規律,用系統化的思維抓好落實。首先應該策劃定位,接著制定規劃、確立項目、抓好落實。不這樣層層推進,就容易“懸在半空難落地”。

  “文化建設,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需要強有力的機制來推進,求過程更要問效果”,陜西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晏朝說,“對此,陜西省作為‘一把手工程’來實施,要求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宣傳部門協調指導、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落實、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

  “戰略化審視、全局性謀劃、工程化實施、責任化落實”是陜西文化建設的方針。晏朝說,陜西最近啟動實施了文化強省的“七大工程”,包括輿論引導、素質提升、文化繁榮、文化創新、文化共享、產業振興、文化人才,以此推動文化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據本刊記者了解目前一些地區和行業正在提煉自身的“價值觀”、“精神”、“價值取向”等。受訪基層干部認為,各地、各行業提煉出價值觀后,需要體現在制度設計、政策法規制定和社會管理之中,方能有效踐行。應該通過廣泛的制度建設,使正向行為得到鼓勵,逆向行為受到制約,從而讓價值引領付之于行、內化于心。

  以“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為內容的北京精神2011年11月初公布,成為首都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載體。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傅華認為,價值引領、典型示范、文化推動、制度升華是價值體系建設的四個環節,價值引領是起點,通過制度踐行是落腳點。為此,北京市將把“北京精神”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管理的各個層面,具象化到城市公共服務、公共管理的每一個細節當中。地鐵、公交的低票價就是城市服務方面的創新,安排30多萬外來人口子女到公辦學校就學便是包容精神的體現。

  作為社會道德的風向標,引導干部重德、修德、行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點,為此西安市碑林區近兩年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2011年以來,碑林區出臺了《關于加強官德建設的實施意見》,并在干部考察中著重體現。根據“公示預告”的要求,干部“政治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的考察預告函,會在考察中張貼于干部所在單位和居住社區,通過群眾評議加強約束。

  “2011年擬任副局長之前,我的身份在小區公示,我就像站在聚光燈下,感受到了壓力和責任。這種方法,將干部重德之風落在了實處”,碑林區市容園林局副局長趙紅平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