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節,震耳欲聾的鞭炮和絢麗綻放的煙花,烘托著喜慶熱鬧的節日氣氛。與此同時,經歷了幾個解禁的春節后,"過年放炮"的古老年俗,在今年重又成為公眾巨大的心結,遭遇了新一輪涉及安全與環保的質疑。
除夕零點北京離地20米噪音達104分貝
除夕夜鞭炮燃放的高峰時段,從8樓將便攜式分貝儀放到窗外,即使樓體附近沒有燃放煙花爆竹噪聲仍超過100分貝。
為了直觀掌握除夕之夜燃放煙花爆竹的噪音,記者攜帶便攜式分貝儀進行了對比測試。
1月21日下午,記者在北京交通流量比較大的官園橋旁測試,車來車往的西二環的噪音在70-80分貝。
1月22日即除夕的17時,在北京陶然亭附近一個安靜的居民區內,環境噪音在50分貝左右。18時20分,鞭炮聲陸續響起,小區內的噪音迅速上升到70分貝左右,一些"重量級"的花炮爆炸后,噪音達到94分貝。雖然距離很遠,但一些大型花炮炸響后,記者能感覺到強烈的震動,小區內不少車輛的警報器也被震響。
龍年鐘聲敲響時,北京城燃放煙花爆竹也達到了除夕全天的最高峰。記者在西直門附近一座樓房的8層測試,燃放高峰到來后,室內的電視聲、說話聲全被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壓住,在關緊門窗的條件下,室內噪音最高達到94分貝,平均在85分貝以上。當記者將分貝儀伸出窗外,雖然距離地面有超過20米的距離、樓體附近沒有燃放煙花爆竹,但儀器顯示的數值還是迅速飆升,最高值達到104分貝。
"我們家的貓嚇得直撓門,魚缸里的熱帶魚不停地撞魚缸。"家住附近的金女士告訴記者。
北京市朝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寧宇介紹,一般人說話的音量在40-60分貝,"感覺比較舒服",達到85分貝以上就進入了"不適閾","90分貝以上就是通常說的噪聲,可能對聽覺造成損壞"。
"測試中在8層樓都達到104分貝,已經達到強噪聲的級別。舉個簡單的例子,噴氣式飛機發動機工作的時候,機艙外面的噪音不過120分貝。"王寧宇介紹:"長時間在噪聲中,會對人的聽覺造成傷害。這就是在鍛造車間、機場等強噪聲環境下工作的人員,必須佩戴聽力保護裝備的原因。"
同時,劇烈的爆炸聲還可能造成人心慌、胸悶、急躁等癥狀。"近距離內突然爆炸的'大號'爆竹產生的沖擊波還可能導致人鼓膜穿孔,嚴重者會導致內耳損傷。"王寧宇說。
網民驚呼PM2.5數值要"爆表"
正月初一2時,北京街頭已經歸于平靜,只有零星的爆竹聲響起。無論是在露天還是在車輛、房間里,記者都可以聞到明顯的火藥味道。驅車走在路上,白天還是晴朗的天空此時如突降霧霾。記者注意到,剛剛清洗過的車身上,一層塵土清晰可見。
"除夕夜北京空氣中PM2.5濃度兩小時漲10倍""除夕夜煙花爆竹致北京PM2.5升高50倍"……北京的PM2.5數據成為龍年第一天備受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副主任趙越告訴記者,因為受到燃放煙花爆竹影響,北京市除夕夜的空氣質量明顯變差。
24小時滾動播報的車公莊站PM2.5研究性監測數據顯示,從22日19時以后,PM2.5的濃度開始升高,凌晨1時到3時間,每立方米均超過1000微克,其中凌晨1時達到峰值,最高小時濃度在每立方米1593微克。直至23日7時,濃度值才從每立方米幾百微克降至每立方米40微克。"PM2.5要'爆表了'!"網民驚呼。
專家指出,燃放煙花爆竹會直接導致大氣環境污染問題。煙花爆竹里含有大量硝、硫磺等助燃性材料,燃放后,很多細小顆粒物、二氧化硫等化學顆粒物以及鎂、銅、銫、鍶等稀有金屬顆粒物都會留存在空氣中。由于燃放煙花爆竹,北京的各項顆粒物污染濃度會頻現峰值。
王寧宇告訴記者,燃放煙花爆竹除了會造成耳外傷、噪聲性耳聾等損傷外,還可能加重過敏性鼻炎、哮喘、肺氣腫、支氣管炎等患者的病情。
傳統民俗要與時俱進適應現代社會要求
無疑,流傳了千年的過年放炮的傳統已經滲透了中國的年文化。"不放炮就不能算過年"成為很多人堅持燃放煙花爆竹的理由。
而另一方面,很多人強烈意識到放花炮帶來的負面問題。作家鄭淵潔在微博中表示:"古代發明過年放炮時建筑和人口密度都不大。如今的人口和建筑密度都增大了,而煙花爆竹的威力也增大了。"
煙花爆竹肇禍的事件時有發生,一些無辜者遭遇了"飛來橫禍"。1月18日20時許,北京市朝陽區一女子下班回家途中,被他人燃放的煙花爆竹炸傷,后被送往醫院救治。經診斷,這名女子為頭皮裂傷,縫合20多針。
煙花爆竹還給城市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成本。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周正宇介紹,為了確保城市的安全,北京市除夕當天共出動了91萬人上街維護燃放秩序。即便如此,龍年除夕夜,北京市因燃放煙花爆竹仍然引發火情150起,35人因燃放煙花爆竹受傷。
此外,燃放煙花爆竹產生的垃圾量也十分驚人。上海3萬余名市容環衛干部職工通宵達旦堅守崗位,冒著寒風清理地上的爆竹紙屑,僅除夕夜,上海全市就清除爆竹垃圾約970噸。
度過了幾年爆竹解禁的春節,很多老百姓產生了改良這項民俗的念頭。截至23日晚,新浪微博上"你認為北京現階段應該再次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嗎?"的投票中,有78%的網民投票給"煙花爆竹浪費金錢污染大氣威脅安全應該禁止"的選項。
周正宇介紹,北京市相關部門曾經對市民進行了調查,接受調查的市民中,約50%明確表示不參與燃放煙花爆竹,另一半市民中,也僅有30%左右是真正"又買又放"。
龍年春節前,一些環保組織、熱心環保人士在網上提倡"綠色過年":"用歡笑代替鞭炮。鞭炮少一點,歡樂多一點;污染少一點,天空藍一點。大家一起努力。"得到了眾多網民的響應。
有網友呼吁:"對春節傳統習俗進行反思和革新,大家應該過一個安全、健康、和睦、有節制的春節,要放松但不要放縱。"
"公眾對燃放煙花爆竹的再度質疑,體現了全社會環保意識的加強與文明程度的提高。"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肖國興說。
那么,如何讓這個古老民俗在現代社會得以良性傳承呢?北京市政府煙花辦負責人說:"完全'禁放'是不可能的,這個結論在幾年前就得出了,因為古老的民俗自有它的文化活力,而使用電子鞭炮等替代品的作用也有限。在現有政策下,政府部門應通過提高產品環保和安全性標準,引導文明、理性燃放,減少煙花爆竹的危害。"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建議,一方面通過政府嚴格控制大型煙花燃放來減少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固體污染等;另一方面,市民應該自覺減少污染環境的行為,燃放一些小型化的煙花爆竹,把對環境的影響盡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