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我國器官移植體系被指無分配原則 面臨“潛規則”

2012-02-06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2011年12月13日晚,老孫的老伴葉華(化名)在《中國器官捐獻登記表》上面簽字。60歲的老孫捐獻兩枚眼角膜、一個肝臟、兩個腎臟,成為了浙江寧波器官捐獻第一人。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醫生在獲取捐贈者器官前向捐贈者默哀。受訪者供圖

    捐獻器官該分配給誰?

    衛生部全國建立器官移植系統確保規范公正;系統面臨利益“潛規則”抵觸考驗

    去年4月,全國160多家擁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開始試點“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

    這個系統是衛生部為規范器官移植建設的八大系統之一。在此之前,中國紅十字會在衛生部的委托下,開始在16省市試點器官捐獻體系。

    長期以來,器官捐獻與移植在中國還屬“冷門”。

    通過正規渠道捐獻的器官與大量的需求不成比例。這也導致地下器官買賣,違法違規為患者實施移植手術等現象發生。

    衛生部所建設的統一規范體系正是解決這些亂象的手段,其中也將觸碰該領域背后的利益“潛規則”。

    2011年12月19日,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醫生李鵬打開電腦,進入“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一串名單出現在屏幕上。

    這是等待肝源移植的患者名單,共有90多人。

    名單中,名字后面備注“等待中死亡”的人都已不在人世;名字后備注“已接受移植手術”的,他們則是幸運者。

    據公開報道顯示,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國,每年約有一萬例移植手術、還有上百萬等待器官移植患者。在器官供求嚴重失衡之下,一些等不到器官的患者不惜通過黑市購買器官,導致地下器官買賣利益鏈的形成。

    專家認為,建立完善的器官捐贈體系,是改變器官移植亂象的一條根本出路。

    目前,衛生部委托中國紅十字會負責主持人體器官捐獻和獲取試點工作,已在16個省市試點一年。

    內部消息稱,今年2月,衛生部將總結試點經驗,進一步討論器官捐贈和分配的未來。

    但是,國內公開報道的尸體器官捐贈案例并不多。

    “就像做慈善一樣,只有讓更多人知道能公平地分配使用器官,才能有更多人愿意來捐獻器官。”一名器官移植醫生感慨。

    器官買賣亂象不止

    衛生部建立全國器官移植體系

    公開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近100萬終末期腎病患者,其中相當一部分人需做腎移植。但中國去年全年進行的腎移植手術還不到4000例。

    另外,中國每年有30萬終末期肝病患者需做肝臟移植,但去年肝臟移植總數還不足1500例。

    正是由于器官的稀缺,導致多年來非法買賣器官活動屢禁不止。

    此外,除了器官買賣,還存在沒有移植資質的醫院,違法違規開展器官移植手術。去年,還有媒體報道,有醫生到“小診所”里給健康人切除器官。

    “有公平的分配,才有更多人愿意捐贈器官。”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器官獲取組織醫生李鵬認為。

    記者隨機調查發現,如今尤其是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器官捐贈。但他們同樣擔心,器官資源緊缺,無償捐贈的器官,如何保證不被醫院、醫生、甚至是非法器官中介賣掉?

    “我不知道這些器官會不會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在北京從事金融工作的年輕人趙博說。

    為了應對嚴重的器官短缺,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于2009年8月宣布啟動建設“中國人體器官捐獻體系”,期望緩解器官移植發展遭遇的瓶頸。

    從去年開始,衛生部正在全國逐步建立起器官移植的八大系統,“它們相互聯系,建立起之后將形成一個監管網絡。”衛生部有關人士說。

    其中,“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由衛生部委托香港大學的醫療專家領銜研究設計。

    目前,中國160多家擁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都獲得了該系統使用賬號,只要鏈接互聯網,移植醫院就可在系統內實現器官共享。

    衛生部也要求公民捐贈來的器官,要通過系統進行統一分配。

    此前,研究者結合多個國家的經驗,結合中國國情,最終制定出器官分配政策和分配原則。

    “最終的討論稿,厚達300多頁。”一位內部人士透露。系統分配的一大優勢是,改變過去由醫院或醫生來決定器官分配權的狀況。

    在分配系統制定的政策基礎上,衛生部制定下發《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基本原則和肝臟與腎臟移植核心政策》(以下簡稱《核心政策》),衛生部希望通過此政策實現公平、公正、公開分配器官。

    衛生部一位官員在2010年舉行的器官分配政策的研討會上坦言,器官分配和共享原則,是給國內大多數捐獻者一個政策上的交代。

 器官分配系統試點

  一顆肝臟三分鐘找到新主人

  2011年12月22日凌晨,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患者劉瑞做了移植肝臟手術,他屬于幸運的患者。

  前一天晚上,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獲取一顆肝臟。設在該院的器官獲取組織醫生李鵬將這顆肝臟輸入到“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并進入分配程序。

  醫院的另一間辦公室,肝臟移植中心醫生汪紹平收到短信通知,系統中新有一顆肝臟正等待接收。

  根據分配原則,獲取器官的醫院有優先使用權。如果這家醫院放棄使用,它將按照市、省、全國逐級進行共享。

  李鵬點擊分配后,不到兩秒鐘,屏幕上就出現前五名等待患者的信息。同時,系統內的時鐘開始一小時倒數。

  與汪紹平同時收到短信的,還有其他4家醫院的醫生。

  時間是保證器官移植質量的關鍵。因為冷缺血時間越長,器官移植質量越低。“要,還是不要?必須在一小時內回復。”

  汪紹平在電腦上點擊了接收,他隨即得到一份該器官艾滋病毒檢測報告,顯示這是一個健康的肝臟,汪紹平再點確認鍵接收。

  同時,其他4位等待患者的請求自動被拒絕。一顆肝臟找到他的新主人,只用了不到三分鐘時間。

  “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中,每位患者按照分數獲得排序。排名第一的,是獲得優先分配的重要因素。

  劉瑞排在第一名,他在系統內的分數最高。

  這個得分是醫生將患者醫學化驗結果輸入電腦,電腦根據標準把病人的醫學結果自動換算出分數,分數越高,代表死亡可能性越大。

  負責分配系統政策分析的中國肝移植注冊分析師江文詩解釋說,但無論怎樣,衛生部政策的首要目標就是:“降低移植等待名單的患者死亡率”。

  復雜的器官分配

  一場牽扯到倫理學的爭論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是最早使用分配系統進行器官分配的移植醫院。

  去年4月,分配系統開通一個多星期后,在這家醫院遇到首例對公民捐獻的器官分配。

  當時,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的一名重癥肝病患者,正在等待肝源。

  這名來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女生,剛轉入醫院,系統對她的評分就已接近40分。這意味著,她在七天內死亡幾率超過70%,達到超緊急狀態。

  最后,這名大學生接受了肝移植,但遺憾的是,她沒能度過危險期。

  有些醫生提出疑問,這名女生剛轉入醫院,等待時間不長,另外她病情危重,移植后生存幾率也不高,為什么系統要將她排在第一位?

  “如果有兩個病人,一個不做手術7天內會死亡,手術后,存活一年的幾率也只有50%;但另一名病人,如果不移植還可以等半年,移植后存活一年的幾率是90%,那器官應該給誰?”江文詩說,這是一個倫理學的爭論。

  “在醫學上,我們可以明確知道,如果這個器官給了較輕的病人,重癥病人很可能會死掉,因為七天內再有器官的可能性比較小。”

  但有人則提出疑問,為什么不干脆把患者的等待時間作為最重要的標準?誰先進入系統等待器官,誰就應該最早獲得器官。

  對此,江文詩解釋說:“美國曾將等待時間作為唯一標準,產生的結果是,等待者名單無限膨脹,也同時帶來了不公平。”

  她說,因為有人通過各種方式要求醫生把自己列入名單,以賺取等待時間。所以,為了保證公平性,衛生部政策中并沒有將等待時間作為病人排序的最重要的指標。

  影響匹配名單排序的因素,以肝移植為例,依次為地理因素、年齡因素、醫療緊急度評分、血型匹配、器官捐獻者及其直系親屬的優先權和等待時間。

  在地理因素上,獲得器官的移植醫院有器官的優先使用權。

  有醫生說,獲取器官的移植醫院有優先使用權,這可保證器官移植的質量。

  另外,為了保證公平,在系統分配器官時,一些特殊因素也考慮在內。比如O型血病人有優先等,這是因為O型血器官可以適配其他血型,而O型血患者只能接受O型血器官。

  同時,在衛生部的政策中也明確,“為鼓勵器官捐獻,尸體器官捐獻者的直系親屬或活體器官捐獻者,如需要接受移植手術,排序時將獲得合理的優先權。”

 新系統的阻力

  醫院及醫生的利益“潛規則”

  去年4月,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獲取一顆公民捐獻的右腎,因本院沒有匹配到合適的等待者,最終由系統共享匹配給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一名等待者。

  這也是我國首例利用器官分配系統實現的器官共享。

  一名移植醫生說,過去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醫院會聯系和自己關系較好的其他醫院,而不是由系統分配。

  據了解,患者通過系統獲得捐獻的器官,除了支付獲取器官的技術成本費用外,無須支付其他費用。

  在全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運行近十個月時間內,因為在本院找不到合適的配型,有肝臟甚至從廣州被共享到了天津,“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據內部人士透露,器官分配系統去年4月份成功分配200多例肝、腎器官。目前,國家分配系統也只對捐贈的肝、腎器官進行分配。

  但權威人士透露,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仍有少部分地區移植醫院沒有將公民捐贈來的器官放入系統分配。

  記者隨機撥打17家器官移植醫院,只有3家提供去年器官捐贈數字和系統分配數字,其他醫院負責人則以“事情敏感”、“正在開會”等理由拒絕采訪。

  有移植醫生認為,醫院和醫生20多年養成的分配習慣,有些甚至是“潛規則”無形中成為推廣系統的阻力。

  李鵬說,過去沒有統一分配原則,沒有全國分配共享系統,給哪個病人做手術,醫生或醫院說了算,這中間就可能產生管理漏洞。

  有些醫院自建的排序系統中,病人等待時間是第一考慮要素;而有的醫院則將移植后的效果作為最主要的指標。

  另外,一名從事20年器官移植的肝移植醫生說,醫院和醫生掌握器官分配權,導致“熟人、關系等起到很大作用”。

  多名移植醫生給記者講述同一個故事。五六年前,一名晚期肝癌患者一年內,進行兩次換肝手術,但最終辭世。

  多名醫生認為,從醫學角度考慮,晚期肝癌患者不應接受肝臟移植,而移植后肝癌復發,更不應這么快進行第二次肝臟移植。這對其他患者不公平。

  “這中間肯定有醫學外的人為因素。”一名醫生說。

  去年12月31日,衛生部有關負責人坦言,未來,所有捐贈器官必須進入系統,那個時候,如果醫院沒有把器官放進系統分配,就是違規。這需要一段很長的路。(為保護隱私,文中對患者使用化名)

 ■ 鏈接

  美國人器官捐獻與申領駕照掛鉤

  器官捐獻在發達國家并不少見。

  公開報道稱,以美國為例,基本上各州都有完善的器官獲取組織,公民申領駕照時均須進行器官捐獻意愿登記,同意捐贈者會在駕照上予以標注。

  如果司機突發車禍遇難,醫院查驗駕照后便可在第一時間直接摘除其器官,而無須家屬同意。

  甚至,有一些國家還遵循“默認同意”原則。例如,西班牙相關法規就規定,公民如果生前沒有提出書面要求不捐獻器官,就默認同意捐獻。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制度保障,西班牙是目前世界上器官捐獻率最高的國家,每百萬人口中捐獻器官者高達38人。

  衛生部全國建立器官移植8大系統

  去年,衛生部在全國建立器官移植8大系統,以此統一規范器官捐獻、分配以及移植手術執業資格等。

  “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是8大系統之一。此外還有肝、腎、心、肺的注冊系統、中國人體器官移植執業醫師注冊系統、非本院移植隨訪上報系統、違法違規器官獲取與移植舉報系統等。

  目前,一名患者在完成移植手術后,醫院需要為患者在對應的注冊系統中進行注冊。同時,患者也需要終身到醫院隨訪。

  如果患者使用的是非法器官源,甚至是在無資質的醫院進行器官移植手術,病人就無法完成注冊移植信息,另外到正規醫院進行隨訪時,醫院就需要通過“非本院移植隨訪上報系統”上報病人的移植信息。

  衛生部在獲取這些不完整或者有疑問的病人數據時,就可以查到違規醫院,并對其處罰。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