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我國有色金屬重礦山開采輕再生利用

2012-02-04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115日,廣西河池宜州市環保部門發現龍江河拉浪水電站內出現死魚現象。后經調查發現,龍江河宜州拉浪碼頭前200米水質重金屬鎘含量超標。該鎘污染事件引發社會輿論對有色金屬產業發展模式的廣泛質疑。近幾年由于有色金屬過度依賴開采、冶煉,以及尾礦處置不利,所引發的污染事件屢屢發生,給我國有色金屬產業健康發展敲響了警鐘。

對此《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學者認為,目前我國有色金屬領域全球“話語權”的缺失,核心原因在于我國有色金屬產業過渡依賴礦山開采,沒有發現來自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的巨大商機,失衡發展的局面,導致我國的有色金屬產業在西南部分省區呈現出污染治理“治亂循環”甚至“只亂不治”、“治標不治本”的形勢,這一局面亟待全面改善。

內傷:重礦山,輕再生,產業缺乏集中度

一個全球公認的節能減排觀點是:有色金屬的終端消費,超過一半以上應該依靠再生有色金屬產業,應該只有一半左右依靠從原始礦山中采集提煉。有色金屬行業的專家們認為,我國的產業形態仍然是過度集中于礦山、原始礦料開采,缺乏對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的關注度。

“十一五”期間,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業迅猛發展,僅2010年一年,全國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已達到775萬噸,而這一數字在2000年僅為72萬噸。

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的快速發展,集中表現在廢舊有色金屬進口量的迅速增長。我國再生有色金屬進口量從2001年的370.3萬噸增至2010年的721萬噸。與此同時,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統計,2010年全年,我國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產量也達到775萬噸的歷史高位。

但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眾多專家學者和再生有色金屬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再生有色金屬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仍然存在著不小的隱憂。

首先是我國廢舊有色金屬回收、拆解及利用環節的標準規范較為薄弱,政策法規體系尚未完善,不利于形成公平的行業競爭環境。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副會長李士龍認為,由于我國缺少能夠在整個行業內推行并嚴格執行、獎懲并重的政策法規體系,導致整個行業呈現出“規模經濟不出效益”、“環保科技不出效益”、“先進產能吃不飽”等不正常狀態。

在先進產能吃不飽的情況下,各地普遍存在的游離在政策法規體系外的小企業、作坊卻憑借其成本低廉,仍能保持現狀、維持落后產能,這部分產能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保護,在環境污染、成本低廉等方面,比起規模化、規范化、節能環保的企業來,更有市場競爭優勢。

其次是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缺少足夠的政策扶持,推動“優勝劣汰”的導向效應。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再生金屬分會會長尚福山表示,我國再生金屬產業技術裝備水平不高,金屬回收率偏低。目前我國廢雜金屬收集、拆解、揀選等預處理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以手工操作為主,全國有逾百萬名工人從事,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很低,“錘子加電鉆”往往是拆解的主要工具。在廢雜金屬的加工利用方面,除了少數企業回收工藝和裝備較先進、有一定生產規模、環保達標、回收率較高之外,絕大多數企業和個體戶均存在設備簡陋、技術落后、燒損大、能耗高、回收率低、污染環境等問題,而且收集的金屬種類混雜,質量不穩定,難以制造高質量產品。

第三是再生有色金屬產業亟待實現“升級換代”。目前,我國再生金屬行業在綜合能耗、污染物排放、資源回收利用率等關鍵指標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為明顯。再生銅行業的大部分中小企業仍采用落后的傳統固定式陽極爐;再生鉛行業小企業產能占50%,大多采用人工拆解廢鉛酸蓄電池,廢鉛酸液隨意傾倒,冶煉工藝及設備落后,鉛膏、鉛柵未實現分類熔煉,帶來極大環境污染隱患。

“兩條腿走路”才能“標本兼治”

多位專家學者認為,需要通過建立廢舊有色金屬回收體系、以政策手段支撐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完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建設再生有色金屬信息平臺等措施,盡快推動我國有色金屬產業體系實現礦山開采和再生利用“兩條腿走路”,從而促進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從制度層面盡快建立覆蓋全國范圍的廢舊有色金屬的回收體系,從而避免我國有色金屬產業過度依靠礦山。

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是回收體系不健全。去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出臺的《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推進計劃》提出,加快廢舊有色金屬規范化交易和集中處理,逐步在全國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再生有色金屬回收利用體系。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已逐步進入資源循環大周期,大量汽車、家電等機電產品面臨淘汰或報廢,國內廢金屬原料將快速增加。目前,發達國家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占有色金屬總產量平均超過50%。我國差距明顯,再生有色金屬利用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因此,必須不斷加強國內廢舊金屬回收體系的建設,建立規范的廢舊金屬回收體系,完善回收利用網絡,為加快發展再生有色金屬產業提供堅實的基礎條件。

不少專家認為《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推進計劃》的提出,僅僅是從框架層面建設了相關體系,但要真正意義上將這一體系付諸實踐,還需要通過大量細致入微的工作才能實現,這就要求盡快實現制度層面的“體系設計”。

二是以政策手段支撐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要求有色金屬礦山類企業必須具備再生有色金屬回收的能力,再生有色金屬企業也必須“逆向”進軍礦山類企業。

目前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業技術工藝水平不高,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以手工操作為主,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很低。

尚福山認為,在未來幾年內,我國再生有色金屬原材料仍將大部分依賴進口,而國際市場上再生金屬原材料的競購也愈發激烈,印度、東南亞國家均為我國的競爭對手。這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較我國低,進口的相關稅收等政策也較為寬松,優勢正不斷增加。由于我國勞動者素質較高,企業在現階段仍愿意在中國設廠。然而,隨著勞動者工資的逐步上漲,企業付出的成本也將增多。若不將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從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向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并重方向轉變,該產業的企業將流向我國周邊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

近年來,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但一些制約行業發展的技術瓶頸還未能解決。今后要力爭在關鍵工藝技術、節能減排技術以及高端產品年研發、生產和應用技術等方面去突破,推動再生金屬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加快關鍵技術由“引進”向“消化、吸收、再創新”轉變。積極采用先進實用技術,加快技術改造,淘汰落后、提高工藝裝備水平和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品種,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

三是通過強有力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完善,推動“國家立法”層面的礦山冶煉和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規范形成。

近幾年,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的相關政策陸續出臺,但相應配套政策體系尚未完善。李士龍認為,盡管已經存在著不少與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由商務部、質監局、工信委頒布的法規,但這些法規還缺少系列性、整體性和連貫性,常常呈現出法規制定的“短板效應”,可互相配套的體系作為支撐。

專家普遍認為,迫切需要圍繞整個再生有色金屬產業鏈條制定囊括回收、利用、進口、出口、園區建設、環保要求、投融資管理辦法在內的管理辦法,打破長期以來存在的管理方式“條塊分割”,政策扶持“杯水車薪”和“撒胡椒面”的現狀。這樣才能根據整個產業的發展需求,適時調整和制定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并落實到位,提高政策的可行性,推動行業規范有序發展。

四是通過完善行業協會為核心、質檢、出入境檢驗檢疫、環保、物價、工商等多個部門的力量整合,加快建設“再生有色金屬信息平臺”,實現“多龍注水”的綜合效應。

導致有色金屬產業普遍面臨環保、社會輿論質疑的核心原因在于,產業本身缺少足夠的監管力度,也缺乏信息公開透明的渠道。有專家呼吁,要實現整個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應盡快將產業的每一個環節,都置于公眾和相關部門的嚴密監控下,這就需要盡快整合包括質檢、出入境檢驗檢疫、環保、物價、工商、銀行、銀監等多個部門力量,以行業協會為基礎,加快建設再生有色金屬信息技術交流平臺,實現從“多龍管水”向“多龍注水”的深層轉變。

世界有色金屬“明珠”的污染之痛

記者張鶯李斌夏軍南寧報道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為全球有色金屬儲量最為豐富的廣西、云南、貴州和湖南、湖北,被國際有色金屬行業視為有色金屬的“明珠”。但此次龍江河鎘污染事件及此前多年來頻發的污染事件,所暴露出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協調之難、產業轉型升級之艱等問題,值得深入反思。

河池因為有色金屬資源豐富、開采、選礦、冶煉企業眾多被稱為“有色金屬之鄉”。記者在河池市采訪的時候,絕大部分接受記者調查的市民們均表示:河池、龍江的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十分嚴峻。

一方面是豐富的礦產資源、遍地冒煙的冶煉企業,另一方面則是一批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加快發展的迫切需求、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巨大壓力……污染事件頻發的背后,紛繁蕪雜的因素交織在一起。

事實上,在中國西南地區,重金屬污染不僅僅出現在廣西。湖南、云南、貴州、湖北等省區都出現過類似事件。

20116月,與云南省陸良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簽訂協議的兩名承運人將5000余噸鉻渣非法傾倒在曲靖市麒麟區農村的路邊和山坡上,造成附近農村77頭牲畜死亡。在當地南盤江邊,陸良化工實業有限公司堆放了超過14萬噸的龐大鉻渣堆,地方農民稱,南盤江水質存在問題是不爭的事實。

20097月,湖南省瀏陽縣發生鎘污染事故,500多村民尿鎘超標,最終事故被認定為由于長沙湘和化工廠廢渣、廢水、粉塵等造成,這家企業主要生產粉狀硫酸鋅和顆粒狀硫酸鋅,2004年未經審批建設一條煉銦生產線。

企業逃避環保責任、違法排污,加上一些小企業非法開礦、非法生產等,正成為中國西南重金屬污染高發的元兇。處置龍江河突發環境事件專家組專家、國家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振成表示,一些冶煉廠大多沒有綜合提煉能力,把最有價值的部分提取之后,沒有能力把重金屬鎘等提煉回收,就把含有重金屬的廢渣、廢液堆積起來,造成了污染的隱患。

“根本原因就是這些企業經濟利益第一,有錢就把錢賺了,別的就不管了。”許振成痛斥這種現象,并表示經歷這次污染事件之后,當地一定要在產業結構上進行調整。他建議,環保部門應對這類企業對污染物的處理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對于冶煉企業使用的原料,監管部門要知道相關元素成分,提取了多少,剩余的部分又到了哪里,都要掌握。”許振成說。

針對今后的廣西有色金屬工業布局,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工業處副處長廖一斌表示,有色金屬產業是廣西的支柱產業,河池市是廣西的有色金屬基地,在布局調整上肯定要認真把握,不能盲目。“在產業布局上,一定要以國家產業政策為指導,保證集約化、規模化、高起點。提高產業進入門檻,小的企業和落后產能一定要淘汰,這樣才能實行更加規范的管理,使得產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他說。

相關鏈接

2012115日,廣西河池宜州市環保部門發現龍江河拉浪水電站內出現死魚現象。后經調查發現,龍江河宜州拉浪碼頭前200米水質重金屬鎘含量超標。

118日,柳州市接到河池市發來柳江上游支流龍江發現鎘濃度超標污染情況通報,并于次日成立應急指揮部,應對龍江宜州河段重金屬鎘污染可能對柳江造成的影響。

119日,河池市發布通告稱,經當地政府協調,上游電站加大下泄量,以有效稀釋被污染的水體。當地政府正加強排查監測工作,重點監測企業的原料購進情況和廢水廢渣鎘、砷含量變化情況,以盡快找到污染源。

127日,廣西啟動突發環境事件II級應急響應,成立了龍江河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邀請相關專家成立應急指揮部專家組,統一協調指揮處置工作。

129日,龍江鎘污染事件污染團前鋒當天上午進入柳州水源保護地,并一度接近國家臨界值,但尚在控制范圍內。

130日,龍江鎘污染事件中涉嫌違法排污的金城江鴻泉立德粉材料廠等相關企業的7名相關責任人被依法刑事拘留。通過采取除鎘、調水稀釋等綜合應對措施,龍江河鎘污染高峰值已從80倍降到25倍左右,應急處置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事件的態勢完全處于控制之中,柳江水質仍處于達標狀態。

21日下午,廣西龍江河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新聞發布會最新通報,經過警方立案偵查,廣西金河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和金城江鴻泉立德粉材料廠均涉嫌造成此次龍江河鎘污染,目前共有8名相關責任人被警方控制,另有4名相關責任人正在通緝中。

為應對污染事件,環境保護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河池市、柳州市及相關部門迅速行動,廣西啟動了應急預案并成立處置指揮中心,約請專家分析研判,加強對龍江沿岸飲用水水質的動態監測,確保柳州市取水口水質達標,確保不停水,確保供水達標,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人民群眾生活的影響。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