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6個世界濕地日。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今日在京發布的“中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成效初步評估”研究結果顯示,我國79%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效果較差,亟待引起重視。
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鄭姚閩介紹,截止2011年5月底,對91個中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成效進行初步評估。結果表明,雖然在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中濕地大幅減少的勢頭得到控制,但仍然有79%的保護區保護效果較差,主要分布在長江濕地區、濱海濕地區、三江源濕地區和西南諸河濕地區;保護效果優良的面積只占15%,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濕地區。
根據保護區保護成效初步評估結果顯示,我國保護成效較差的國家級濕地保護區主要分布在長江濕地區、濱海濕地區、三江源濕地區和西南諸河濕地區,特別是集中分布于金沙江石鼓以下、長江巢滁皖及沿江諸河、鄱陽湖、河北及天津濱海、山東半島北部濱海、江蘇濱海、福建南部濱海、雅魯藏布江拉孜至派鄉和瀾滄江沘江口以下等濕地亞區。
這項研究還對保障國家級濕地保護區生態安全提出了建議,包括實施流域綜合管理、積極推進濕地立法、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實施遙感動態監測、加強保護區產業結構調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