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不能讓偽科學大行其道

2012-02-25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近來有兩條新聞十分奪人眼球。一是中國社科院20日發布的《法治藍皮書》里說,級別越高的公職人員對“裸官”更寬容,接受調查的省部級、司局級和縣處級的公職人員超過半數認可子女擁有外國國籍或永久居留權。二是不少媒體報道專家說法,我國近年來超過50個城市發生地面沉降災害,有的城市被預言會在幾十年后消失。

    兩件事風馬牛不相及,但著實都讓公眾心理躁動了一陣。老百姓對“裸官”本就頗多微詞,社科院調查結果恰恰又迎合了不少公眾的心理定論,于是一本慣常出版的藍皮書,轉眼間就成了批判官場現狀的強力證據,成為人們宣泄不滿情緒的又一個觸發點。由在建的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發生地面裂痕,擴展到全國地面沉降災害現狀,再引申到一些城市幾十年后將消失,這種頻繁提供給公眾的解讀路徑已經開始影響人們的認知,網上坊間不少人不關心怎么處置災害,而更熱衷于討論移居到哪兒更安全。還有調侃起哄者,將上述兩條信息糅合,感慨“裸官”們早就掌握了密情,提前讓子女逃離城市沉降命運,真乃走為上計。

    面對一條新聞,人們自有看法,哪怕多憤恨、多荒誕都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是,這種調查統計也好,專家預言也罷,如此言之鑿鑿,確可信據乎?答案自然存疑。面對信息爆炸時代展示給我們的豐富與多變,同時也是混亂與嘈雜,我們有理由保持冷靜和理性。尤其是對于所謂的專業調查、專家說法,但凡我們拿一些常識去衡量、去審視,恐怕就不會不假思索地一概贊同。這里頭,偽數據、偽專家太多了!偽科學的東西也太多了!

    比如藍皮書的官員調查,就很難說有多大科學性。說白了,到底有多少省部級、司局級和縣處級官員接受了這個調查?這些官員能不能全面覆蓋現實情況,進而得出“級別越高的公職人員對‘裸官’更寬容”的結論呢?被調查者意向性的選擇,就代表了本人真實情況的選擇嗎?這些追問并非毫無道理,但在傳播過程中卻被有意無意地忽視或掩蓋了。調查方也好,出版方也好,諸多媒體和看官們也好,都把精力集中于刺激和強化公眾對官員負面信息的感知。社會科學領域的調查統計本就不容易精確,其結論又往往容易被炒作和歪曲,更何況,對于如今一些調查統計機構來說,對經濟利益的追求要遠遠大于對社會效應的擔當。

    有關城市地面沉降災害的說法也是這樣,一些所謂的專家傳遞給公眾的信息毫無科學根據。比如“有的城市幾十年后消失”這樣聳人聽聞的預言,只能說是在嘩眾取寵,令人莫名其妙。我國很多地區的地面沉降確實日趨嚴重,但問題歸問題,災害歸災害,張嘴就夸張到世界末日的地步,這樣的專家顯然極不靠譜。真正的專家,應該以科學的精神,拿出科學的見解,給出科學的論斷,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法。那些動不動胡說八道、借機忽悠大眾的,都是些偽專家,名利之徒而已,對社會有百害無一利。

    今天的中國,對調查統計、對專家學者、對科學研究的社會需求在激增,國人熱衷于拿數據說話、拿專家說事,但到底這些數據的調查統計過程科學不科學,專家的說法能不能站住腳,卻少有人深究。偽數據、偽調查層出不窮,偽專家、偽科學招搖過市,極大地浪費和消耗著全社會的物質資源和心理資源,這種情況應該盡快扭轉。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可以有思想觀念的激蕩,可以有觀點主張的交鋒,但決不能讓偽科學在浮躁與盲目的風氣中大行其道。一句話,對偽數據、偽專家、偽科學,不要喊好,要喊打!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