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林書豪迅速成為風靡全美及全中國的體育明星。其華裔背景讓他成為繼姚明之后又一位令中國體育迷倍感驕傲的籃球運動員。同樣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林書豪畢業于哈佛大學。他的成功,被視為美國式“體教結合”的最佳詮釋。
中國探索“體教結合”之路20余載,為何我們鮮有體學兼優的學生運動員?林書豪的成功能否被復制?“林書豪現象”引發了全國政協委員諸多思考。
缺少成批“造星”的土壤
盡管林書豪頭頂哈佛畢業生和NBA明星的雙重光環,但在北京體育大學校長楊樺委員看來,林書豪的出現不足為奇。“從人口比例來看,美國有幾百萬華裔,幾十年才出了一個林書豪,再正常不過。”
楊樺委員說,中國探索體教結合之路20多年來,高校中也培養出了一些優秀競技人才。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曾令旭。這位清華大學畢業生去年剛加盟CBA佛山隊,首個賽季表現搶眼,入選了全明星新秀陣容。
不過,國家體育總局原副局長王鈞委員表示,中國的高校偶爾會冒出一兩個尖子運動員,但成批出太難了。反觀美國,學校是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主渠道,在“林書豪模式”下成長起來的運動員比比皆是。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巖說,目前我國還缺少高校運動隊與職業體育的正常通道,北理工足球隊能參加中甲聯賽,還是足協開了“綠燈”,因為并不符合職業足球俱樂部的條件。我們的高校要成批培養高水平運動員,還需要在體制機制上尋求突破。
體教結合須從娃娃抓起
楊樺委員表示,雖然林書豪被貼上了“高校制造”的標簽,但他的成功基礎實際上是在中學乃至小學階段奠定的。正如美國奧委會前副總裁斯蒂夫·羅什所言:“大學是培養優秀運動員的高級階段,中學才是培養青少年運動員的搖籃。”
據了解,在美國,體育是中小學每天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進入高中以后,那些展露出運動才能的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特長參加比賽,以爭取地區甚至全國的排名分,排名越高越有可能獲得大學獎學金。而大學在錄取這些體育尖子生后,成了進一步培養運動精英的基地。
前乒乓球世界冠軍鄧亞萍委員說,中國鮮有與林書豪成長經歷相似的運動員,與我們未能打通從小學-中學-大學的梯次培養體系有關。
楊樺委員對此亦有同感。他說,體教結合在中國實踐了很多年,但主要停留在高校層面,體育與教育在中小學階段并未真正融合。因此,他認為中小學應該全面開設體育技能課程,有條件的學校在普遍開展的基礎上再選擇一、兩個運動項目重點開展,比如有的搞乒乓球,有的搞足球。全國各地的學校都這么辦,我們的體育人才數量就會逐漸多起來,種類也會更豐富,林書豪式人才的出現也就水到渠成。
教育應該少些功利
誠然,與中國高校的情況一樣,并非美國高校的所有學生運動員都能達到很高的競技水平。林書豪就是半世紀以來首位躋身NBA打球的哈佛學子。但關鍵在于,美國的孩子練體育大都把其當作一種個人興趣愛好,而我們的孩子從事體育運動多非個人選擇而是家長意志,且多是出于未來職業規劃的考慮?梢哉f,沒有美國的開明、寬松、尊重個人選擇的社會環境,就不會有今日之林書豪。
楊樺委員說,在美國,但凡有特長的學生,無論是音樂、美術,還是體育,基本上都可以進入大學,而且能找到對口專業,畢業后也大多能靠所長找到工作。他認為,我們的學校應扭轉以分數為唯一的評價標準,無論在招生還是課程設置方面都要多元化,讓學校里學生的“花色品種多一些”,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
“體育人才培養要堅持以人為本,不能為了培養專長而犧牲全面素質的培養,畢竟運動生命只有一、二十年,要為孩子的一生考慮。”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章新勝提出,現代體育越來越是運動員綜合素質的競爭,我們的培養機制也要逐步完善。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蔣效愚也表示,在當前國內的應試教育體制下,中小學校普遍只看重學生的分數,體育課任意被占用、學生的課外運動時間得不到保證,以致廣大青少年學生不僅享受不到參與體育運動的樂趣,并且身體素質多項指標連續多年下滑,健康狀況堪憂。因此,功利化的應試教育不去,學生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全面發展。我們只有切實推行素質教育,未來才有可能不斷涌現出自己的林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