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日開幕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上,即將出臺的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新36條”實施細則引發廣泛關注,著名企業家、北京帝海投資控股集團總裁李小明認為,細則出臺對于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中國民營經濟或可借此迎來“第二春”。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放活民間資本”呼聲甚高。很多代表委員認為,2010年6月頒布的“新36條”落實不到位,民間資本很難順利進入傳統壟斷領域公平參與競爭。為此,政府工作報告中已明確,2012年要完善和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明確表示,國務院各相關部門都要確保在今年上半年出臺具體的實施細則。
上世紀80年代曾在國務院研究室任職的李小明說,入世以來的十年,民營經濟在市場經濟改革和外部推動中蓬勃發展,當時國家為刺激投資和消費,引導民營經濟大舉進入商業、工業品領域,國美、蘇寧和華為、中興、聯想等民營企業經歷了快速發展的“第一春”,民營資本推動的互聯網產業開創了繁榮的網絡時代。
“這十年,民營經濟雖然為創造社會就業、激活市場經濟立下汗馬功勞,但始終沒有取得與國有經濟相同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十年之后,入世規則和市場經濟更加深入人心,民營經濟對公平競爭、金融等公共和市場資源合理分配的要求更加明確,要求在各個投資領域內獲得‘國民待遇’,只要政策層面有所突破,民營經濟隨時準備開始‘第二次騰飛’。”李小明說。作為被國家公派到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管理學院攻讀MPA學位的優秀分子,美國的求學和回國后的創業經歷,使李小明對民營經濟這十多年來的艱苦發展歷程和經濟政治訴求深有感觸。
李小明認為,自2010年6月頒布“新36條”以來,民營經濟進入壟斷領域的“玻璃天花板”就一直存在。近日,國務院將制定“新36條”的實施細則作為2012年的七大任務之一,細則出臺后,將有效破除“玻璃天花板”,為民營經濟在傳統壟斷領域內參與競爭創造更有利的政策環境。
“經過市場經濟30年熏陶的民營資本能有效激活投資,是最有效、最持續的投資主體。”李小明說,“讓民營資本大舉進入壟斷領域,將可有效解決‘后4萬億’時代各壟斷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將給拉動中國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注入強大動力和活力。”
曾任北京大學78級校學生會副主席的李小明,如今已是坐擁150多億元資產規模的帝海集團領頭人。他在為自己的公司設計轉型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明確提出要借民營經濟“第二春”的東風,進入金融領域,參與更廣闊平臺上的資本運作。李小明認為,當前民間金融因為政策限制,其活躍度受到了很大制約,導致民營資本大量沉淀,積蓄了大量投資欲望和能量。一旦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改善,在政府引導和市場推動下,日益成熟的民營資本會產生爆發性力量,而這一次的爆發性增長將會更加理性和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