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企業,守住你的良知底線

2012-04-25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問題膠囊”事件尚未落幕,假鱈魚又“粉墨登場”。明天,又會是哪一種食品或藥品,被列入“慎食”的黑名單?只是,即便我們可以不吃螺旋藻、不吃燕窩,但我們可以不吃油、不吃肉、不喝奶、不吃藥嗎?

    面對消費者之問,作為食品藥品生產者的企業首先必須回答,因為生產有益于消費者身心健康的產品是企業首要之責。

    吊詭的是,面對媒體曝光,涉事企業的態度頗耐人尋味。裝聾作啞者有之,斷然否認者有之,百般遮掩、抵賴者有之,上下“求索”公關者有之,甚至有企業自稱“受害者”……他們信誓旦旦,極力向公眾表白“寡人無疾”。果真如此嗎?非也。以當下情狀觀之,他們不但有“疾”,且“疾”已經不止是在“腠理”“肌膚”,或許已經深入“腸胃”,再不醫治恐怕會“益深”至“骨髓”,無奈何也。

    這些企業的“疾”不僅在于制造了害人的產品,更在于失去了良知底線。他們利欲熏心,將良知當成了金錢交易的籌碼,將社會責任“棄之如敝履”。而沒有擔當的企業,不負責任的企業家,是與我們謀求建立的“誠信為本”的市場經濟體制格格不入的。若不對他們進行嚴格管理、依法懲治,更大范圍的責任缺失會不斷涌現,更強力度地沖擊全社會的道德底線。

    遺憾的是,個別熱衷當“蔡桓公”的企業不僅拒絕承認問題所在,還埋怨公眾不夠寬容,媒體不夠公正,沒有給他們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嗚呼!是何言,是何言!以筆者之見,公眾已經寬容到“無地自容”了,媒體為了履行“搞好輿論監督、保障人民知情權”的職責,維護公正,屢屢沖鋒在最前線。個別企業嫌這嫌那,就是不嫌自己良知缺失。他們憑什么讓人們相信,在寬松的環境里他們就能“管”好自己?

    記得有位哲學家說過,良知是我們靈魂深處生來就有的一種正義和道德的原則,是判斷我們和他人的行為是好或是壞的依據。同樣,良知是企業存在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我們判斷其存在價值的依據。企業應當誠心接受社會監督,恪守良知,堅守責任,如此方能為社會造福,才能獲得核心競爭力,實現長遠發展;倘若販賣良知,喪失底線,只求眼前利益,則無異于玩火自焚。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