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北京中軸線的文化遺產價值

2012-04-25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北京中軸線(CFP供圖)

鐘鼓樓夜色(CFP供圖)

永定門新顏(CFP供圖)

    (一)古長安、元大都是兩個標識

    在世界城市建設史中,中國的皇都有著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國的皇都中,隋代大興(唐代長安)和元代大都則是兩個標識。這是因為,它們都是按照既定的規劃理念平地建造,沒有受到前代遺存的制約;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是在國家經歷了長期分裂以后,重新統一的時候建造的,是國家大一統的歷史標識。

    中國自西晉末年(371)分裂為十六國和南北朝,至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歷時二百余年。隋開皇二年(582)舍棄了漢長安廢城另建新都大興,唐代繼續建造,更名長安。325年后,國家又一次分裂,長安隨之荒廢。中間經過宋、遼、金、夏及大理、吐蕃等政權割據,歷時三百五十余年。至忽必烈稱帝,形成全國統一的局面,于是舍棄了金中都舊城,于至元四年(1267)另建新都大都,明、清皇都北京則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延續發展。直到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的核心功能區也沒有離開元大都。隋、元兩朝大一統,催生出兩座大都城;兩朝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兩都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它們都是政治的產物。

    隋大興——唐長安面積約84.1平方公里,一條中軸線貫穿南北,長約8.6公里;元大都——明、清北京面積約62.5平方公里,中軸線由外城南門永定門至鐘樓,長約7.8公里。但長安已經湮沒于地下,遺留到現在的全世界古都中,元大都——明、清北京仍然是規模最大、格局最整齊、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

    (二)中軸線是北京城最主要特征

    北京城最主要的特征是一條南北中軸線,也是它最主要的價值,這一點已經是國際上城市規劃和歷史文化學界的共識。北京市委、市政府已決定將古都中軸線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并積極進行申遺的準備工作,但是在論證的過程中,卻遇到了認識上的瓶頸。文物界的主流認識是,申遺的對象必須是實物遺存,而且這些實物必須是原有之物,具有“真實性”。所謂“中軸線”就是在這條線上面的歷史遺存,(對“線”兩側的深度尚有不同認識),也就是說,明、清北京中軸線就是在這條線上的明、清古建筑。按照這個定位,現在的故宮、天壇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沒有必要重復申請;再按照“真實性”的標準,復建的永定門、正陽橋牌樓和準備復建的正陽橋、地安門內雁翅樓,以及已經完成修復的正陽門外大街和地安門外大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建筑都不能算是文化遺產。中軸線上的“明、清古建筑”只剩下正陽門和箭樓、鼓樓和鐘樓、景山幾處“孤島”,顯然把它們作為“中軸線”申遺,很難得到國際認同。

    為了增加中軸線古建筑的分量,文物界主流又提出了“拓寬”的意見,把東西兩側的古建筑、古街區“打包入線”,如先農壇的古建筑、太廟和社稷壇、北海和中南海,以及前門外兩側的大柵欄和鮮魚口、鐘鼓樓周邊及什剎海等歷史文化街區都打包到“中軸線”內。且不說這種拓寬究竟有多少邏輯上的必然,僅就北京市總體規劃來說,永定門內大街兩側大都是現代公建用地,而且多數項目已經落實,天安門前已經形成了現代紀念建筑群,地安門外大街都是仿古的商鋪,作為要求具有文物“真實性”的中軸線,也很難自圓其說。

    (三)無形手段、特殊形式的文化遺產

    其實,上面說的這個瓶頸,是由于我們自己認識上的不足套在自己脖頸上的繩索,解鈴還須系鈴人,我們要自己解放自己。

    我們必須堅持,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是它所承載的文化,脫離了文化只盯著古建筑,而且是人為設定的某個時期、某種狀態的古建筑,論來論去終究是隔靴搔癢,難免皮相之見。我國文物界與世界接軌開始于接受了1964年發布的《威尼斯憲章》。這是一部由西方建筑師和古建筑修復工程師討論擬定的行業規范,涉及的對象主要是西方磚石結構古建筑,它的核心內容就是在保護修繕古跡時必須保存其實體的真實。《威尼斯憲章》毋寧說是一個修繕古跡的技術準則,沒有涉及保護修繕的目的是保存史跡的文化意義和歷史信息這樣根本的理念,實際上是一個去文化的準則。

    1994年,由日本政府會同幾個遺產保護組織在奈良召開了一次關于古跡保護的國際會議,形成了一個重點闡述古跡真實性的《奈良真實性文件》,它和《威尼斯憲章》一樣,都是古跡保護業界的共識,也得到國際組織的認可。《文件》表示它是《威尼斯憲章》的延伸,但從其內容來看,卻更多的是突破。首先,它指出對古跡真實性的判斷要尊重不同社會文化體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就是說,古跡的真實性首先是文化的真實性,對這種文化的真實性各個國家和民族有各自的判斷標準,不能用一把標尺去衡量所有國家和民族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其次,更重要的是,這些不同國家和民族遺產中所體現的真實性,可以是用有形的,也可以是用無形的手段表現為不同的形式,這就大大拓展了文化遺產的范圍,在“老三樣”(文物建筑、建筑群、遺址)以外,出現了諸如文化線路、工業遺產、名人故居、優秀近現代建筑等新品種,北京古都中軸線就應當屬于以無形的手段表現出來的特殊形式的文化遺產。

    (四)“線”承載中國都城規劃根本理念

    北京古都中軸線申報的是這條“線”。它的價值就在于這條延續了745年(至2012年)“線”上承載的國家首都城市規劃的根本理念。“線”是無形的概念,又是無形的手段,在這條“線”上承載了全部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疆域統一的理念。元末著作《析津志》記載,“世皇(忽必烈)建都之時問于劉太保秉忠,定大內方向,秉忠以麗正門外第三橋南一樹為向以對,上制可。”這個第三橋是位于金中都北護城河東延閘河上的一座橋,大樹的位置大約在今天毛主席紀念堂中心,由它為基點定出大都的中軸線。中國自古用“社”代表疆域,《說文》:“社,地主也。”社主是一株大樹,《論語·八佾》說:“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國都以社主定位,體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統理念。中軸線是一條國土線。

    第二,天人合一的理念。中軸線是以天球的北極定位,即以太陽和地球的關系定位,稱為正北(南),它和地球的南北地磁極相連的磁北(南)或真北(南)線有一個南偏東(或北偏西)2°13′的夾角。《爾雅》釋“天”說:“北極謂之北辰”,注:“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尚書·大傳》說:“北方者,萬物之方。”古人又把北極與北斗納入同一概念,稱為天樞、紫宮,象征人間帝王的宮殿,即權力運作的中心。天球軸線永恒不變,對應的自然界天時萬物和人世間社會構架永恒不變,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中軸線是一條永恒線。

    第三,政令通達的理念。《說文》說:“中,上下通也”;《禮記·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象征中央政令直達基層,這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根本措施,全國最重要的政治、禮儀設施都布置在這條線上。中軸線是一條政治線。

    第四,平正和順的理念。《易·蒙》卦說:“以亨行時中也”,釋文:“中,和也”;《國語·晉語》注:“中,平也”;《淮南子·主術訓》說:“是以中立”,注:“中,正。”中國傳統的倫理行為,植根于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構架之中,大至氏族、皇族,小至家族,處理族群之中和它們之間的行為標準就是和順、和諧、和睦,最終歸納為不偏不倚的中道。中軸線是一條倫理線。

    第五,至美至善的理念。中國傳統的審美標準是美善合一,強調審美的倫理功能,藝術的社會功能。“中”是倫理標準,也是審美標準。《易·坤》卦說:“黃裳元吉,美在中也”;《詩·關雎》序說:“情動于中”,審美效應離不開中、和。中軸線是一條審美線。

    第六,循序發展的理念。天道之中是永恒的,但天道的運行又是循序發展的。儒學的開蒙之篇《禮記·大學》說:“誠于中,形于外”,引《詩》說:“周雖舊邦,其命為新”,又引湯之《盤銘》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王朝、國家是永恒不變的,但運行的體制是發展變化的;都城的中軸線是不可移動的,但中軸線上的建筑、風貌則是不斷變化的。中軸線是一條發展線。

    北京古都中軸線的變遷也印證了發展變化的事實,留下了“日新”的印記。元大都中軸線長3.9公里,明永樂北京4.75公里,嘉靖時7.8公里;永定門、天安門由明初至清末多次改建;天壇、先農壇墻外形成了平民集市;正陽門外大街經歷了五次大更新;天安門前從明代對稱的官署排列到民國時幾度改造,終于成為新中國首都的政治紀念地;地安門內的雁翅樓,在上世紀50年代改造成多層大屋頂樓房,成為新的地標建筑……凡此種種,生動地顯示出“日新”的理念。世界上各大古都幾乎都經歷過幾次更新,但保持在一條中軸線上的更新卻只有中國的北京。

    根據以上的認識,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北京古都中軸線是世界城市建設史上承載民族傳統文化和哲學的典范,它當之無愧地應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盡管可能還要經過一段艱難的話語歷程。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