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攢的錢放在哪里最安全?很多人會選擇銀行,然而沈陽儲戶趙文(化名)女士在中國銀行遼寧省盤錦市興隆大街支行存入的1000萬元存款卻在存入之后一個月內就被別人轉走,僅剩一元。而將錢轉走的人,竟是中國銀行興隆大街支行的行長李軍。(5月15日《中國青年報》)
銀行儲蓄本該是最可靠的資本托付方式,一千萬銀行存款,卻在一個月內不翼而飛。不是電信詐騙、不是技術差池,而是支行行長的專業手法。真相雖未查明,有幾點懸疑已讓筆者如鯁在喉:一者,正規銀行怎會給不法管理者“隨意轉賬儲戶資金”的生殺大權?那些確保儲戶存款安全的各色監管措施、財會政策、審計環節何在?二者,當事人隨后和支行行長來到中國銀行盤錦分行找到了分行紀委負責人。該負責人竟表示,讓趙文和李軍自己解決、“個人協商”——面對儲戶確鑿的親身舉報,行業內監察部門如此潦草應對,有何“專業”可言?
事實上,在銀行業普遍面臨信貸額度緊張、存貸比高企、存款增長乏力的生存困境之時,千方百計吸收存款已成當務之急;而不合理的激勵機制和過大的存款考核壓力,恰恰是銀行存款業務出現違規的原因。如果此類高息違規攬儲已經暗流洶涌成合法金融機構的潛規則,一旦管理者因投資、投機等東窗事發,不明真相的儲戶何以確保資金安全?
2011年,中國銀監會針對銀行亂象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其中明確要求商業銀行不得誤導銷售,應強調向客戶明示銷售的是保險產品,向客戶說明保險產品的經營主體是保險公司,如實提示保險產品的特點和風險。那么,發生在銀行柜臺上有案可稽的“千萬弊案”里,制度漏洞與程序闕如已是不辯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