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大型情景音舞詩畫《天安門》魅力何在?

2012-05-21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這是一場城市精神與民族文化的生動詮釋;這是一次科技元素與藝術底蘊的完美融合;這是一臺專業精英與群眾力量的聯袂演出……

    大型情景音舞詩畫《天安門》首輪演出日前在國家體育館落下帷幕。連續三日,場內響起陣陣掌聲、贊嘆聲、歡笑聲,上萬名觀眾為欣賞到這樣一臺精彩絕倫又倍感親切的藝術佳作而興奮不已。

    在歷史坐標下書寫“北京精神”

    舞臺上,一位不斷奔跑的“北京人”,從3000多年前一路而來,帶領觀眾穿梭歷史,體味北京城的變遷。從元大都,到明清時的皇城,到老舍筆下意趣盎然的老北京,再到充滿現代氣息的新北京——北京3000年的建城史、800年的建都史,盡濃縮于80分鐘的舞臺之上。

    透過“紀曉嵐”“馬可波羅”的筆觸,觀眾看到了一個古老東方帝都的繁華;

    從“五四青年”的振臂一呼中,觀眾看到了民族危難的迫近;

    明月下,在盧溝橋獅子的憤怒眼神中,觀眾看到了屈辱與抗爭;

    ……

    新中國成立了!觀眾的心情為之澎湃。仿佛剎那間,北京城恢復了曾經的生機與活力。

    重溫2008年北京奧運會、天宮一號對接的輝煌瞬間,全場響起了掌聲。

    尋常巷陌,街頭人家。如今的北京城,不僅充滿著歷史的激情與責任,也是一個舒適、愜意的棲息之所。

    在歷史與文化的激蕩中,80分鐘的演出戛然而止,留給觀眾無盡的回味。“《天安門》是一部內涵豐富的演出,帶給我們視覺的震撼、心靈的啟迪,帶我們回顧了北京城的今昔過往,重溫了歷史的苦難和時代的前進,讓我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一位觀眾在留言中寫道。

    在視覺震撼中感受時代進步

    在《天安門》的演出中,變幻莫測的舞臺常給人以時空交錯的視覺感受,令人拍手稱奇。演出幕后技術團隊主創、水晶石公司副總裁劉劍介紹,在《天安門》成功背后有不少先進的“秘密武器”。“為了達到最理想的藝術效果,我們突破了諸多技術難題,力求呈現出一種魔術感。讓中國觀眾站在現代舞臺藝術的時代前沿。” 劉劍說。

    ——“真假莫辨”的全息幻影成像技術。利用光影的反射和折射,演出將豐富的影像在一塊寬16米、高8米的比手機貼膜還薄的全透明“銀幕”上呈現,豐富了布景的表現力。在表演中,真人與虛擬人交替出現,帶給觀眾無比神奇的視覺體驗。

    ——首次在舞臺上綜合運用多層360度旋轉舞臺、180度環形LED大屏幕,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了“天宮一號”的影像更加逼真,演出將屏幕設在半空中。幾千名觀眾戴上3D眼鏡,一起重溫了天宮一號的對接過程,場面壯觀。

    能夠在舞臺表演中感受到“夢境”的色彩,是《天安門》令觀眾交口稱贊的原因之一。“在童話一般的星空中,宇航員從天而降,把手伸向仰頭的孩子。兩個人一起凌空而起,飛向太空。”每每演到此時,在場觀眾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

    “場面十分震撼,回去要給沒來現場的同學們講一講。”北京科技大學學生李盛子說。以前只能在腦海中出現的場景,在高科技的幫助下都實現了,令他大開眼界。

    在美麗舞臺上展現群眾力量

    “早在創意階段,我們就認為既然是人民的天安門,演員中一定要有老百姓。”《天安門》總導演陳維亞說,“我們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老百姓關注自己的時代,人們希望自我價值得到尊重。”

    舞臺上,一名“80”后環衛工人的出現,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隨后,公交勞模李素麗、“最帥交警”孟昆玉等代表登臺亮相,都讓觀眾眼前一亮。他們與莫華倫、譚晶等知名演員,以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北京京劇院、中國雜技團、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北京戲曲學校、北京歌舞劇院等專業的表演團隊一起演出。

    從83歲的“遛早兒”老大爺,到4歲正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由市民用真實身份扮演。這些百姓身邊的元素讓節目一下演到了人們“心坎兒”里。“我聽到歌曲《我的北京,我的家》就特高興,因為正是我們老唱的歌。”8歲小學生孟凡奇說,“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登上舞臺演出。”

    “人民喜聞樂見,也是選擇音樂的標準,無論是《打倒列強》還是《黃河》,或者《讓我們蕩起雙槳》,包括最近在電視和廣播里熱播的《我的北京,我的家》,都是廣大群眾耳熟能詳的。”《天安門》音樂總監、著名音樂家卞留念說。

    知名編導張繼鋼對《天安門》贊賞有加,在他看來,舞蹈演員、雜技演員、聲樂演員和不是專業出身的市民演員,都配合得不錯。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