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8日下午就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進行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著力提高我國工業發展質量效益,努力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5月29日 新華網)
當前,我國經濟遇到增速下滑過快、工業企業利潤下降、進出口進一步萎縮、內外需不振等較為嚴重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國務院及時提出了“穩增長”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此關鍵時期,總書記的講話指明了今后工業和經濟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主戰場。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對當前“穩增長”極端重要、意義重大。
必須從解決深層次矛盾上來“穩增長”,以調整結構為主來“穩增長”,主要使用財稅手段來“穩增長”,協調好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來“穩增長”。特別是對于投資,必須重新審視和對待。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城鎮化的中期階段,離開投資這駕馬車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關鍵是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誰來主導投資?二是投資什么?
要從過去政府主導投資為主轉變到激活民間投資為主導上。民間投資與政府主導投資的一個最大區別是,更加貼近市場,按照市場機制這只無形之手來引導投資,資源配置更合理、更高效。投資風險由民間投資者自己負擔,這種權責緊密、回報和風險相連的強約束機制,使得民間投資更加謹慎。政府需要給民間投資出臺鼓勵和優惠政策,給民間投資掃清制度障礙和行業壁壘,給民間資本投資提供高效、廉潔、公正公平的服務。
政府通過經濟調控手段,引導民間投資符合產業規劃要求,投資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興產業和工業項目上。從深層上解決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制約啟動消費,擴大內需的矛盾;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過分依靠粗放式出口、過分依靠外需拉動和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的問題,將其轉變到國內消費為主,自主創新、自主品牌和技術進步的軌道上,徹底提高我國經濟增長的技術含量和質量上。
本輪“穩增長”要格外掌控好投資這駕馬車的速度。政府主導的投資主要應做好以下幾件事情:一是在建續建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不能再拖,應該盡快完工投產;二是國家主導的民生項目微利工程,應該加大投入,比如保障性住房建設等;三是農業和中小微型企業的資金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