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滬建設用地已近生態極限 委員建言緩解人多地少矛盾

2012-05-18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上海的建設用地已占市域面積45%左右,若按每年40平方公里的增量,這個數字將很快達到50%——這是生態極限值的上限,一旦超過將嚴重影響生態環境。這是近日召開的市政協人資環建委相關會議上透露的消息。

  近年來,隨著建設用地迅速擴張,土地資源快速消耗,本市生態用地總量明顯減少。據統計,2005年到2010年期間,全市生態用地年均降幅占陸域總面積2%。隨著中心城區向外擴張蔓延,生態用地或被占用,或被分割,快速城市化更是加劇了這一趨勢。為保護生態用地,必須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增量。

  按照未來戰略目標,上海的土地開發強度將控制在39%以內。然而,本市住房建設、產業發展、交通設施改善和社會事業發展等對土地的需求仍十分旺盛。人多地少,這種矛盾將繼續成為制約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

  為緩解上海土地資源緊缺的矛盾,委員紛紛解囊獻計。市政協委員、現代建筑設計集團總工程師高承勇提出,上海地面土地緊張,向地下要空間已迫在眉睫。如今,上海的地下空間開發仍以淺層的軌道交通建設為主,缺乏中層、深層的規劃。他希望政府予以重視。

  市政協委員、市房管局房產權籍管理處處長王承馥表示,上海郊區的林地、園地等生態用地,必須剛性地保留下來。對于建設用地不足的難題,她認為可以通過盤活存量土地予以解決。

  市政協委員、市政協經濟委常務副主任張廣生認為,與其強調空間有限,不如把精力放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上。如今,上海工業用地的平均投入產出低于部分國內城市,工商用地投入產出低于東京、倫敦等國際都市。因此,上海的土地使用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還認為,上海思考解決此類問題,應把視野拓寬到整個長三角地區,而不是僅僅局限于上海本地。如今,受低廉房價的吸引,加上城際交通越來越發達,不少在上海工作的人,傾向于到周邊中小城市買房安家。張廣生建議,政府可以通過公交補貼的形式,鼓勵人們異地置業,這樣可以緩解本市住房緊張和土地緊缺等難題。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