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廣州表示近期擬新建的20座人行天橋,平均投資接近1200萬元。日前廣州市建委回應“天價”天橋質疑,稱擬建天橋平均投資為500余萬元,投資縮水過半。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財政投資的項目,追加費用比較困難,所以上報時價格偏高。(6月6日南方日報)
盡管相關方面一再解釋,此前發改委公布的是總投資,而建委公布的是建造費;發改委的數字是“概算”,建委發布的數字是“估算”。但每座天橋造價從平均投資1200萬元縮水到500余萬元,媒體的追問、民眾的質疑顯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在的問題是,天橋造價為何能從1200萬元降低到500余萬元?因為從現實來看,一座天橋花費1200萬元并非不可能。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如果1200萬元與500余萬元的天橋相比,所用的材料有著明顯的低劣之分,質量也更加可靠,就并無不妥。
進一步而言,鑒于目前投資額處理之干脆,降幅力度之大,500萬的造價是否依然留有余地?在天橋的設計、材質、構造未公布之前,這樣的討價還價并非矯情,而是民眾基于此次“天價天橋”預算中自由裁量權過大這一問題尚存的疑惑。
要消除公眾心中的疑惑,對相關部門而言,并不是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公布預算細節。一旦建造天橋所需的各項費用如實公開,1200萬元的天橋到底是否漫天要價,500萬的天橋又是否物美價廉,自有公論。在這一點上,民眾看不懂,則可以讓第三方專業機構代勞。
從這一角度看,公共投資預算過于隨意的問題呼之欲出。換言之,1200萬建天橋計劃曝光后新投資額減半,問題的答案就在于此。一方面,當前公共投資預算的信息透明度明顯不夠,一些關鍵的數據更是鮮為人知,從而導致社會輿論監督乏力;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投資預算的監管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用,加之缺乏專業公正的第三方,公共投資預算制度也就自然而然成走過場了。這不僅容易滋生腐敗和權力尋租,也與“花最少的錢,辦最好的事”的財政理念相悖,更不利于打造節約型政府。
說到底,公共投資預算不是塊橡皮泥,不能任人捏造,而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數字,即使有“可能出現意外情況”的客觀因素,其浮動也極其有限。要達到這一點,提高公共信息透明度、引入第三方審計必不可少。反之,任何一次隨意、粗陋的公共決策,都可能讓政府的公信力受損,讓老百姓的血汗錢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