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公路短命,“天災”還是“人禍”?

2012-07-07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據媒體報道,云南元陽至綠春的二級公路綠春段近日發生坍塌事故,造成1人死亡,2人受傷,1人失蹤,而這條路剛試通車不到2個月。

    對于這起坍塌事故,當地解釋是由于近期“雨太大”所致。不過這種解釋遭致一些網友的質疑。網友的質疑不是沒有道理:大雨并非只集中降落在一時一處,而新建一條公路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直至驗收通車,有關部門理應針對道路沿線地理環境等進行基本評估,以保證行車安全和公路使用壽命,怎么可能因為一場雨,就導致新建的公路坍塌呢?“雨太大”或確是實情,但顯然不是公路“短命”的全部原因。

    出現問題,習慣性將責任推給“老天爺”,對此我們并不陌生。2011年7月云南新平縣一條公路試通車第二天就發生坍塌,8月昌寧縣一條二級公路完工才一個月就到處塌方。當時有關方面的解釋也是雨大。事實怎樣呢?經相關調查,新平縣這條“短命公路”存在未批先建、趕工期、未驗收先通車等諸多問題,公路本身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昌寧縣的“短命公路”更是潛藏腐敗大案,工程質量毫無保證。

    爭做“百年工程”是在建設施工工地最常見的口號,但投入數以億計的資金新建公路卻連百天都沒熬過,引發人員傷亡,代價實在過于慘重。對此,相關部門切莫一味怨天,而應認真查查:在“天災”的背后,究竟有沒有“人禍”的因素?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