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石述思:您相信96%的官員只有一套房嗎?

2012-09-02  來源:中國經營網
[字體: ]

哈爾濱橋斷人亡,國人震驚。

結合基本建設工程從立項到發包再到施工的暗箱操作之普遍,想找到事故責任人相當不易。

地方領導建成剪彩踴躍參加,因為這是政績,是GDP,是民生,是上級領導賞識的敲門磚,但塌了,就是被罵、被問責甚至罷官去職的罪證。因此往往表現得很羞澀,查找各利益鏈條中的責任人就難。

比這還難的事是官員個人財產公示。

鑒于官員都是全體納稅人養著的,且越養越多,加上三公支出水漲船高,負擔有些過重,在自己收入增速比財政收入相差愈大的今天,開始對官員的收入產生了濃厚興趣。

史稱公民意識的覺醒。

畢竟,黨和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實現的目標是構建服務性的法治政府,面對人民的疑惑,從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視,開始了各類官員財產公示的嘗試。

其實,僅從工資條看,官員的收入不高,部分落后地區的主要領導拿出來曬一下,都能讓人產生為他們募捐的沖動。

但算上福利待遇,部分官員的財產則可能會讓人民普遍羨慕嫉妒,部分會恨,其中主要財產便是住房。

最近,徐州市賈汪區人民政府的600多名科級干部們便順應民意,主動曬家底。

令人驚訝的是,在記者隨機查看的100名干部個人公開信息中,像區財政局副局長朱珺申報2至3套住房的只有4人,其余96人的申報內容如出一轍——有住房1套;除工資外,無其他非正當收入。

干部一套住房率高達96%,要么說明這個區屬于有關部門失職,沒有及時發現這個動人的廉政集體,要么說明其中不少人公開對組織和公眾撒謊。

與其讓公眾陷入曠日持久的猜測,不如組織社會各界人士一起積極核實,否則很難真正取信于民。

長期以來,由于權力過于集中,且在運行過程中不夠公開透明,加上體制內監督流于形式或直接利益集團化,社會依法監督的渠道狹窄堰塞,便加劇了官民之間的對立,甚至嚴重影響了公權力的公信力。

比如目前國家機關艱難啟動的財政賬本公開尤其是三公消費公示,由于缺乏到位的監督,很難從根本上消除公眾的疑惑,而且公示后暴露的諸多問題也沒有強有力的問責制度和手段,導致走過場的痕跡很重。

牽扯到官員自身財產,在各項制度不健全的前提下,公仆們自然有了更多造假的空間——要知道,說真話的代價往往是嚴重的——按中國刑法規定,貪污受賄5000元就夠被雙規乃至進班房的標準了。假如在申報過程中不慎暴露了自己有多套住房,便會與工資條的收入對不上,不是惹火燒身嗎?加上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作怪,相應的問責溫柔似水,這樣的財產公示也就變成一場難以服眾的秀了。

專家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官員財產公示試點后,會出現“零投訴”“零舉報”現象,這反映了群眾對于公開制度本身的不信任。

在現有制度環境下,廉政建設的主體還是黨政監督,因此為了取信于民,有關部門應當面對96%的一套率主動出擊,對廉政風險高的崗位進行重點排查,發現問題一查到底,做到懲防結合。

而在官員的選拔任用環節,要關注其道德誠信素養,將欺騙組織、人民的人提前屏蔽出官員隊伍之外。

當然,官員家庭財產申報制度的建立,還有賴于社會信用體系和信息化體系的建設。

不過,96%的一套住房率的出現,更主要說明了政府接受社會監督和依法約束公權力的重要性。

猛一看是孔繁森,仔細一看是王寶森的悲劇太多了。

多少自稱一套住房的官員經得起追問和追究呢?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