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合一的黃金周長假已拉開了大幕,記者采訪發現,景區、酒店餐飲等市場也出現“井噴”現象,廣東及周邊景區景點門票和酒店預訂量有三成升幅。廣東一旅行社門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價格方面景點房價一律是“黃金周價格”,甚至比平日價格高三四倍。(10月1日新華網)
黃金周消費紅火是好事,然而消費價格跟著狂飚,卻難以讓人釋懷。酒店入住增了三成,房價卻升了三四倍──顯然,用“井噴”二字形容漲價更貼切。
“黃金周價格”中,不僅有景點門票、酒店房價,一些飯店菜價也齊刷刷暴漲,有的巧立名目收起了“餐位費”,有的還要加收“服務費”。洗車店的“黃金周價格”就是昨天洗車50塊錢,今天洗車60塊。家政服務也“黃金周價格”——想怎么漲價就怎么漲價。總之,在一些商家眼中節日消費成了“此時不撈,更待何時”的代名詞。
“黃金周價格”之荒唐乃不言而喻。在黃金周來臨之前,國家發改委就已發文通知,部署各級價格主管部門加強中秋國慶節日期間市場價格監管,規范商貿零售經營者價格行為,查處價格欺詐行為,整飭消費市場價格秩序。各地監管部門也確實聞風而動,在節前紛紛進行了價格大檢查。然而問題是“黃金周價格”只是出現在黃金周,節前檢查是查不到的。而從實際情況看,節日期間監管力量似乎反而比平時薄弱──最需要加強市場監管的時候,如果監管反倒出現真空,“黃金周價格”趁火打劫也就難免了。
黃金周是“非常時期”,客流大,消費旺,買賣多,突發情況也多;商家“宰客”有預謀,但行動是隨機的,而且都是在節日期間趁火打劫,因此所謂有效的監管須落足于“節日期間”。監管部門應深入市場一線,貼近消費前沿,明查加暗訪,常規巡視加“飛行突檢”,圍繞商品、服務的質量、價格,不放過蛛絲馬跡,順藤摸瓜,對宰客行為露頭即打,讓消費者過個舒心的黃金周。
“秋運”對交通運輸也是一次大考,難度不亞于春運。車輛是交通運輸的主體,“秋運”大考能否過關,不僅取決于相關部門的努力,而且取決于公眾的努力。這場大考面前,公眾應該做到少開車、開好車。
“雙節”系列評論之二:高速擁堵,都是免費通行惹的禍?
節假日免費通行畢竟只是第一次,誰也不可能想到所有問題。而且心有余而力不足,鑒于運力有限、堵因復雜的實際,即使想到了,也未必能防止得了。因此,不能因為出現了擁堵,就否定節假日免費通行的意義。
“雙節”系列評論之三:“24條高速擁堵”警鐘還為誰而鳴
超長黃金周才剛剛開始,免費通行也只試水一日,但愿政府管理部門能迅速吸取經驗教訓,在接下來的時間內拿出更完善的交通保障措施,也希望每一個駕駛人能夠從我做起,交出一份文明出行的漂亮答卷!
“雙節”系列評論之四:高速擁堵不能一股腦兒怪“免費”
堵車的只是局部路段,大部分暢通無阻;從整個長假來看,堵車的時間或許只集中首尾各半天,大部分時間私家車主們可以輕松出行。相信沒多少人愿意把到手的“免費大餐”真的再還回去。
“雙節”系列評論之五:“秋運”客流井噴到底堵在哪里?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帶薪年假已經推行多年了,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這一制度并沒有得到很好地執行。如果帶薪年假得到普遍的強制推行,是否會有效分流“秋運”擁堵壓力,也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