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如何克服“手機依賴癥”?

2012-10-16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近日,市民張先生與弟弟妹妹相約去爺爺家吃晚飯,飯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說話,但面前的孩子們卻個個抱著手機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盤子離席。(10月15日 《城市信報》)

    手機的功能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它早已不僅僅只是一個接電話、打電話的工具,而逐漸成為一個集通訊、工作、娛樂、交際等等功能于一體的“超級個人終端”?萍嫉陌l展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手機的“雙刃劍效應”也讓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淪為“機奴”,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

    像新聞報道中這樣,年輕人因為沉溺于玩手機而冷落了老人導致老人摔盤子以示抗議的現象,只不過是現代人所患“手機依賴癥”的一個縮影而已,類似這樣因為埋頭玩手機而冷落了親情、耽誤了工作、妨礙了生活的事情,比比皆是。從這個角度來說,最該被扔出去的,不是老人手里的盤子,而是年輕人手中的手機。

    現代人患上“手機依賴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年輕人缺乏獨處的能力,需要從手機中尋找心理上的慰藉和踏實感;比如現代人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貧乏,需要手機的各種功能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和寂寞等等?墒,過度使用手機就像是藥物成癮,一旦產生了心理上的依賴,就難以戒除,于是就更加沉浸在自己用拇指建造的封閉世界里,把個人變成一個“孤獨星球”。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本該具備的一些正常能力卻在逐漸消退,比如與人相處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這種能力上的消退,最終會影響到我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畢竟,我們最終還要活在現實中,而不是活在虛擬的手機世界里。從這個角度說,現代人是該到了重視、反思“手機依賴癥”的時候了。

    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重新給手機定位,強調它的“工具性”,而不是“擬人性”。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我們以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手機,需要我們從內心把它當成是一個工具來看,而不是一種精神依賴品。具體說來,就是需要用到手機的時候,才去拿手機;不用的時候,就把它“束之高閣”,就像我們餓的時候才去吃飯,不餓的時候就不用強塞一樣。

    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們不妨聽從專家的建議,有意識地把手機放到一邊,通過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能夠不用手機完成的事情,盡量不用手機,等我們慢慢戒除對手機的過分依賴,它自然就會回歸“工具”的角色。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