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6年力圖把女兒培養成她自己,告訴她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月,我的這個理念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戰。”日前,一名叫林爻的家長寫的文章《開學一月摧毀堅持6年的教育觀》在論壇以及微博上瘋轉。
林爻舉了些例子來形容學校教育的恐怖:她用了6年時間讓孩子明白禮物不是做事的動因,但是上學一個月,孩子已用“小貼畫”換回了兩塊橡皮。這些都讓她疑惑,“再過6年,這所名牌小學還能給我一個充滿創造性的孩子嗎?”
林爻的文章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似乎目前的學校教育真的成了與現代教育理念相背離的洪水猛獸,只能培養如流水線生產出的整齊劃一的“產品”了。作為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我理解林爻的焦慮,但她的想法未免過于悲觀。
作為一名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家長,相信林爻一定認同,對孩子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合力為之,孩子的健康成長向來就不是學校教育“獨木能支”的。三者互有分工,學校教會孩子怎么適應集體,怎樣與其他人相處,學會遵守基本的規則(哪怕內心并不真正認同),根據集體的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更多的是強調共性。這也是孩子學會適應環境、健康成長的基礎。但即便是在同樣的環境和方式下,每個孩子的表現也是各不相同的。而學生個性發展,往往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與彌補,需要家長更多地呵護與引導,因為只有家長,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
事實上,學校教育雖然也存在問題,但教學方式與方法也在不斷進步中。比如,現在許多班級都有家委會和QQ群,家長們可以充分和老師溝通。現在的孩子早就不像我們當年,視老師為絕對權威,跟老師說話都會覺得害怕,他們哪怕面對老師的批評,也會大膽以真實想法同老師爭論。這一點,除了與社會日漸開明有關外,也離不開學校教育的鼓勵。
所以,如果一味地只強調個性和創造力,一味覺得學校教育毀人的話,除非是你認為把孩子們交給學校,家長就可以當“甩手掌柜”了。在學校和家長的共同陪伴下孩子才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