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七次“被洗腳”是愛心搞“突擊”

2012-10-25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

 《江淮晨報》報道,10月23日當天,合肥市老年公寓前后有4撥愛心人士來給老人們獻愛心。重陽前后,獻愛心活動突然井噴了,這家養老院有位老人甚至一天被志愿者們洗了7次腳。這樣的獻愛心,不少老人都說受不了。

    獻愛心本是崇高的舉動,但這種把“愛心”當成“重陽福利”,在節日集中“發放”的行為,不僅老人吃不消,還會帶來“作秀”之嫌。老人一天之內7次“被洗腳”,說明志愿者們獻愛心并沒有做到細水長流,而是一種近似應付式的“突擊獻愛心”。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每到重陽、春節、學雷鋒日等特殊日子才想起老人,才去獻愛心,平時志愿者們在干什么呢?

    畢竟,老年人禁不起折騰。即使是對老年人的關心、照顧,也要考慮老年人的感受。據說,現在一些養老院再也不允許志愿者幫老人洗腳了,全部由護工來完成。可見,這種“突擊獻愛心”把好事辦砸了。一窩蜂地給老人洗腳,換成誰都會吃不消。記得周立波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學雷鋒日,一個老奶奶被整天牽著過馬路,一個老爺爺一天被洗了幾十次澡。”周立波的調侃雖然有些夸張,但現實中走形式的獻愛心卻是屢見不鮮。

    猶記得今年元旦和春節,南京兒童福利院48天接待數千人造訪,孤兒大呼“吃不消”。大批人員涌入,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有的孤兒甚至產生厭倦情緒。不難看出,這種突擊式獻愛心,只注重形式的表達,而非真心表露,使得活動失去了意義。

    說到底,重陽節扎堆獻愛心,非但沒有讓老人享受到關愛,反而讓老人的身體和心理承受了更大的壓力,7次“被洗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獻愛心也要了解對方需要什么,宜細水長流,貴在持之以恒。不要等到重陽節過后的養老院又是一片冷冷清清,讓老人感到空虛和傷感,享受不到持續的溫暖與關愛。

    其實,老年人并不在乎重陽節一天的關心,而是希望愛心人士能在平時的日子里也常過來看看,化整為零,讓老人每個月、每個星期甚至每一天都能感受到關愛和溫暖。探望老人的愛心人士,特殊日子里突然猛增,折射出獻愛心未能做到常態化和均衡化,只有建立長效的愛心機制,才能讓獻愛心不再搞突擊,不流于形式。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