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稱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對于各級干部來說,尤其是走上新領導崗位的同志而言,更是想急于立功、快出政績。這種立功的心理本是值得嘉許的,也是激勵干部多干事、干成事的源動力。但要使立功“不朽”,還需弄清楚為誰立功、立什么樣的功和怎樣立功的問題。
領導干部想立功,無可厚非,但只有立根于百姓,政績才有不朽的可能。如果只是為自己升遷積累資本,為自己形象積攢人氣,這個立功的根基就已“跑偏”。也有一些人說,我干的哪一件事不是為了百姓?但捫心自問,干一件事是真為百姓還是真為自己,不僅決策的出發點不一樣,效果也會迥然不同。一些所謂為百姓的事情,到頭來百姓不買賬,原因就在這里。在這個意義上講,真是為百姓的政績,就離不開百姓的全程參與。決策干事前問百姓意愿,干成事后問百姓感受,干得怎么樣百姓說了算,這樣的功績才會讓群眾滿意,這樣的干部才會讓群眾念叨。所謂功績的不朽,從根本上說,是活在人的心里。
我們說人心是桿秤,其實歲月更是一桿無情的秤。有的工程,雖然干事的人早已化為塵土,但仍在澤被蒼生。有的項目,雖然干事的人還健在,卻早已千瘡百孔,不得不推倒重來。一些城市很是豪華氣派,但等到一場大雨漫城,才驗出它只是表面光鮮。一些所謂民生實事,也曾收一時之效,但到頭來民眾才發現不過是“雨過地皮濕”。正反兩面的事實表明,經得起歲月淘漉的,必是那些實實在在的功績,一時或不顯山露水,但終究能發揮關鍵作用。那些經不起風雨打量的,必是那些虛頭巴腦、花拳繡腿的東西。是身后被人罵,還是身后被人念?生前不能不想好,創造政績時不能不考量。
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才能出實在的政績,這個道理很是淺顯,各級干部也不是不懂,但一些干部的行為卻總是與此相悖。有的“拍腦袋”決策,動輒謀劃“大思路”,隨意拋出“大手筆”,拼命追求“短平快”,結果留下了“半拉子”工程,留下了群眾心寒的“政疾”。有的熱衷于跟風趕浪,說話做事看“來頭”,看“風頭”,或熱衷于“新設想”,調子唱得老高,實際問題不觸及,或熱衷于當“原則領導”,落實沒有不過問,結果如何不去管。這些弊病說到底,還是擔心老實會吃虧,覺得踏實很寂寞。看到別人投機取巧處處得利,認為自己埋頭苦干出一件好事后“黃花菜都涼了”。然而,速生往往速朽,立足于實干,創出了實在的功績,才是不朽的,自己也才是笑到最后者。
由是觀之,只有立根于百姓,立基于實績,立足于實干,方是立真功。這樣的功績,給人以靜氣,不戚戚于名利;又給人以底氣,行得穩坐得正。我們說干事,修養是首要的導向;我們說修養,干事是最好的磨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