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改革院士評選制度,變政府認定為社會評選,讓公眾參與進來,增強評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繼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后,22日,中國工程院也對外公布了這項名單,并向社會公示一個月。在公布的560名有效候選人中,多位企業(yè)高管榜上有名。(5月23日《北京晨報》)
據統(tǒng)計,560名有效候選人當中,來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員占據多數,企業(yè)的工程科學技術帶頭人也占了相當比例。為何偏偏是作為“少數派”的企業(yè)高管被媒體拿來說事?顯然,記者早已號準了讀者的脈,知道哪些新聞要素最吸引眼球。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多名企業(yè)高管入圍工程院院士”的消息,迅速登上各大門戶網站顯要位置,引來網友的一片質疑。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每兩年開展一次,上一次增選是在2011年,當時第一輪候選人名單中,就曾出現(xiàn)多位現(xiàn)任政府高官和央企高管,并遭到社會輿論的廣泛質疑。后來,部分央企高管無緣第二輪評審,廣大網友大加贊賞,不吝鮮花和掌聲,稱之為“輿論的勝利”。
按理說,無論是何種身份,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參與評選工程院院士,緣何每每企業(yè)高管候選都會遭到“習慣性質疑”。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對于高管候選院士,民意一邊倒的不信任,所折射出的深層次癥結值得深思。
通常,企業(yè)高管們大都事務纏身,能夠抽出時間和精力潛心學術的應該是鳳毛麟角,然而,2011年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44名候選人,近半來自央企和政府部門。人們很好奇,這些參選院士的高管們究竟取得了怎樣的驕人業(yè)績?
然而,由于評選程序缺乏公開透明,高管候選院士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當選的稀里糊涂,落選的不明不白。這不免讓人懷疑,評選的背后是否存在權力尋租、贏者通吃的魅影?
值得一提的是,從以往來看,高管候選院士遭到質疑的結果,往往是曝光度高、質疑聲大的焦點人物“順應民意”高調出局,相對不那么樹大招風的同企業(yè)其他高管卻得以順利過關。這究竟是按照標準嚴格把關的正常淘汰,還是迫于輿論壓力之下的“丟卒保帥”?
倘若只是試探民意,敷衍輿論,則高管候選院士勢必深陷“評選一次,質疑一回”的泥淖,嚴重損害制度的公信力。對此,有關部門必須正視公眾質疑,一方面建立更加科學的央企高管選拔制度,真正遴選出業(yè)界認可、公眾信服的高級管理人才;同時,改革院士評選制度,變政府認定為社會評選,讓公眾參與進來,增強評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