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信息公開要有公眾意識并非始于今日,一些公開信息過于粗放讓人看得云山霧罩亦一直為公眾詬病。讓人想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信息公開這般“不長進”?
政府信息公開要有公眾意識,若不考慮公眾需要,不對可能的疑問和關注的熱點詳加解釋,就可能讓人疑竇叢生。
最近的一起“數字疑云”,是2012年的決算相關數據公開,財政部、中國氣象局等部分部門的公車數據對不上。比如,中國氣象局2011年的決算報告顯示其有公車3380輛,到了2012年就成了4614輛,多出來1200多輛,而報告稱去年公務用車購置費286萬余元,只更新22輛。
面對疑問,財政部回應稱去年公車數多于前年44輛但數據顯示只更新4輛,原因是財政部新增了4家預算單位。中國氣象局是否也有類似原因,或是其他問題,尚待回應。
呼吁信息公開要有公眾意識并非始于今日,一些公開信息過于粗放讓人看得云山霧罩亦一直為公眾詬病。然而時至今日,問題并沒有大的改觀,社會輿論與公眾訴求仿佛都成了“耳旁風”。讓人想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信息公開這般“不長進”?
其實,類似中國氣象局等公車信息的“疑團式公開”,乃是最不經濟的一種公開方式。你拋出了一個疑團,公眾怎么可能不聞不問?怎么可能不猜這想那?當輿情洶涌又不得不回應,豈不白白浪費了社會成本?白白讓自己的公信力經受拷問?盡管這種“疑團式數據”,或許都事出有因,都有正當理由,但這么一折騰,又于誰有好處?
有一種“煙幕彈”,是常常被用來遮蓋實質性問題的。這種“煙幕彈”一旦煙消云散,可能什么問題也沒有。但其釋放之初,很容易障目,既轉移人們的注意力,又使真正的問題逃脫聚集追問。不能說上述疑團式公車數據就是這種“煙幕彈”,但至少不能讓公眾往這方面去作不當猜想。
“群眾路線”不是口號,應體現在行動中,落實在細節里。在信息公開領域,就是多一點公眾意識,多從公眾角度想想,思考怎樣才能方便公眾知情與監督。把工作做到前面,對那些可能產生疑問的信息,對那些公眾期待詳細了解的信息,多解釋幾句,多列幾項明細,至少會減少一些公眾疑問。如果工作總是得不到公眾信賴,反倒總是在公眾質疑中推動,只怕最終會被公眾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