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慎用刺激性話語,社會戾氣會少一大半

2013-08-0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體: ]

 從摔死孩子的殘暴之舉,到網絡上滿天飛的“人渣敗類”,引發了輿論對社會戾氣的思考。在網上,很多人似乎是一點就著,甚至不點就著。針對北京大興那起殘暴的摔死孩子一案,一個朋友弱弱地問:惡人摔孩子令人恨!但我也很想知道孩子媽當時和那人說了什么,給孩子帶來如此厄運?我跟朋友說:遇到一個渾身戾氣的瘋子,即使平和地講理,也會遭遇沒來由的暴力。

    那么,彌漫于社會之中讓人目瞪口呆的戾氣來自哪里呢?來自巨大的貧富差距所累積的憤怒,來自人際隔膜制造的情緒,也來自個人情緒。有一種戾氣的源頭不容忽視,就是話語——挑逗性、挑釁性、刺激性的話語,也是渲染情緒和誘導沖突的重要源頭。如果在話語上能多些文明和理性的規訓,互聯網上的戾氣能少一大半。

    舉個前段時間引發輿論嘩然的案例。有媒體報道,泉州市兒童醫院一新生嬰兒疑被保溫箱烤死,有圖有真相——傳統媒體還相對謹慎,用的是“疑被保溫箱烤死”,而互聯網上就毫無節制,直接是網曝福建泉州“新生嬰兒放保溫箱,溫度太高被活活烤死”,而且,微博中貼出女嬰皮肉開裂的后背照片。一句刺激性的、讓人心驚肉跳的“被活活烤死”,迅速將網民的情緒調動起來了,卷起了一場指向當事醫院的網絡暴力,洶涌的輿情和騰騰的殺氣被“烤死”所激發。

    可事實并非如此。專業的第三方機構的調查顯示,嬰兒死亡根本與“烤死”毫無關系。醫療記錄顯示,患兒細菌感染的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檢測,均高于正常水平。后來認定為因感染致死,排除患兒由保溫箱燙傷致死的可能。無論是網民還是媒體,如果對自己不懂的醫學專業知識多一些敬畏,少一些想當然,不用“烤死”這類刺激性話語,何至于挑起那么濃重的戾氣并演化成洶涌的網絡暴力?

    當然,如果不用“烤死”這個詞,新聞就不會這么吸引眼球,關注者就沒那么多。我注意到,甚至在查清事實后,媒體用的還是“嬰兒疑被保溫箱烤死續”之類的描述。慎用文字是媒體責任感的體現,不同的描述,會引導不同的思考和情緒,為何不換用冷靜、客觀、理性的描述,而非要用“嬰兒疑被保溫箱烤死續”的刺激性話語,去挑動人心中的憤怒?

    醫患的沖突越來越敏感,越是敏感,越需要慎用話語去刺激雙方的戾氣。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護士ICU內扇女童耳光——顯然,這個“扇”字也充滿了刺激性,一下子就把公眾對醫院的憤怒挑動起來了。可最后的調查表明,又是輿論的一次情緒烏龍。護士拍打小女孩是全麻后查看病人意識的常用方法,網上“扇耳光的視頻”也有被加速和剪輯的痕跡,很正常的拍打被加快播放速度后,變成了“扇”。互相為敵的醫患關系,很多都源于這種刺激性的描述。其結果,是讓戾氣蔓延,讓醫患關系進一步被撕裂和傷害。

    消除社會戾氣,需要在話語上來一次自發的“衛生運動”。學者朱大可近來在《互聯網廣場的話語衛生》一文中說:在以微博為主體的互聯網廣場上,大學教授和娛樂圈搞笑明星,以臟詞跟網民對罵,直接把炸彈扔進茅坑,激起大面積污染。這是一種精英和網民共同營造的穢語狂歡,而微博主管機構對此含笑不語。勤奮的“小秘書”只刪除有“不適宜對外公開”的段子,卻長期放縱毒化互聯網生態的污言穢語。確實,社會戾氣很多都源于這些不衛生的話語。

    當然不只是污言穢語,還有刺激性描述。網民和媒體為了提高點擊率和關注度,而在大眾傳播環境中渲染和消費暴力。比如當年小悅悅案后,一些無恥的電視媒體不斷滾動播放小悅悅被碾壓的鏡頭,貌似在提起社會對小悅悅命運的關注,實際上是在消費血腥。這種血肉模糊的直播,將在人心中制造多少戾氣!

    媒體還習慣用聳人聽聞的語言,仿佛不夸張一點就不是新聞了,而夸張的過程就是傳播戾氣的過程。尤其在一些本就很脆弱和敏感的關系中,像官民、醫患、貧富等,盡可能去還原真相和客觀描述,而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辭,將沖突描述為“群毆”,將推搡描述為“砸搶”,這些字眼容易讓哄客和憤青興奮。彌漫的戾氣中,人人都難免成為無辜的受害者,消除戾氣,首先要營造無戾氣的大眾傳播環境。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