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新華網評:保證不變“鬼城”少了點底氣

2013-08-27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近年來,國內多個城市先后啟動了規模龐大的“上山建城”計劃,其中陜西省延安市啟動的總規模達78.5平方公里的新區建設格外引人關注。會否又成“債城”“鬼城”?延安市長回應:保證不會。(8月25日《新京報》)

    簡單地認為城市不能搞新城建設,簡單地把新城建設稱之為“大躍進”,這未必是一種理性的態度。具體到一座城市,能不能搞新城建設,其關鍵在于三點。其一,為什么搞,到底是為了城市發展還只是為了官員政績?其二,能不能搞,條件是否具備,東風有沒有形成?其三,怎么去搞,到底是遵循市場道路,還是簡單的行政推動?如果處理好這三方面關系,新城建設自然可搞,而且很可能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大推力。

    當地稱,“延安上山建設新區屬于‘逼上梁山’”,其言之下意,新城建設迫不得已。姑且是發展需要,但依然想問,延安建設新區,事先有沒有經過充分論證、征詢民意,到底取得了市民多大的支持?這么大一個工程,如果只是幾個領導甚至加上幾個部門拍板,那風險太大,而且在推進的過程中,得到的民意認可也極其有限。從城市建設的時機上講,這幾年土地成本、建筑成本急劇上升;就全國形勢來看,房地產的黃金時期也過去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新城建設,有沒有考慮到“天時、地利、人和”?

    更重要的是,新城好建,難的是人,哪有這么多人口支撐?延安市長稱,按規劃,2020年左右延安市中心城區人口將達80萬人左右,比現有人口增加約30萬人,加上居住在市區周邊山上的10多萬名住房困難群眾也將搬遷至新區,“因此新區將不缺乏人氣”。這一切都只是“紙上風景”,規劃人口難道就是實際人口嗎?

    放之一個更大視野,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構想,也都提出了城市人口的目標。可幾年過去了,又有幾個城市完成了宏偉構想?人口的流動有其自身規律,政府有規劃是好事,但人口流動并不總按規劃走,并不能把規劃人口當作實際人口。這里起碼涉及到市民收入、功能配套、商品房價以及發展機會、就業崗位等要素制約。在新城建設上有規劃,在城市人口上有規劃,無視諸多要素制約,以規劃來保證規劃,不能不讓人捏一把汗。

    由是而言,保證不變“鬼城”,少了一點底氣。這里并不是簡單認為不能建設新城,而是提醒在建設新城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只是為了政績,只是一時沖動,只有遠大規劃而無實際支撐,那么今天埋下的種子,未來收獲的就可能是苦澀的果實。決策事關重大,務必科學謹慎。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