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大輸液市場容量在100億瓶(袋)以上,相當于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遠高于國際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據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其中,每年約有20萬人死于藥物不良反應,保守估計,每年我國最少有10萬人在輸液后喪命。(9月8日人民網)
就輸液治療方式而言,有獨特的存在價值,對于現代醫療的貢獻不可低估,由于其具有“給藥直接”、“見效快”、“不過敏”等優勢,迅速被人們接受,很快便替代了肌肉注射。但“過猶不及”,一個因輸液引發的過度醫療和過度“輸液”現象就不容低估。我們以國外發達國家的輸液數量為標準,也就是說我國約有600億瓶液根本不需要輸,或可輸可不輸的。
為什么大量患者在可輸可不輸之間,或根本不必要輸液的時候輸了液,有自身對醫理不了解原因,更有醫師群體中存在大量的“忽悠者”有關。這些醫生利欲熏心,以謀求患者最大限度治療為目的,最終為自己和醫療機構獲得巨額暴利,表面上這些醫生和醫療機構是正規單位、有執業資格的群體,但性質上和“忽悠”人喝綠豆湯斂財的騙子張悟本、李一道長有什么區別呢?正是這些“廉醫”、“德操失守”之醫,進一步放大了國內醫療輸液亂象,讓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多年保持了“輸液大國”的“光榮桂冠”。
打擊和遏止社會上的“張悟本”們簡單,拿起法律武器狠狠整治即可,但整治醫療行業內、披著合法行醫資格的“張悟本”們恐非簡單。一方面需要監管部門真正發力,從醫德重塑方面真正剔除無良者和界內的“張悟本”;其二,還必須輔于治本的制度性舉措。真正持續深入開展醫療衛生改革,真正實現醫療資源機制合理、配置科學,真正實現“醫藥分家”,以提高診查費、手術費、醫事服務費等技術手段,使醫療價格足以體現醫生勞動價值,打消醫生牟利沖動。
當然,最根本的還要取決于患者。“張悟本”是人們“神化”出來的,迷信出來的,人人打消輸液迷信、自覺科學醫療,放棄不切實際的治療方式,也會形成對過度醫療、“過度輸液”的抵制。醫生群體中忽悠人的“張悟本”不可怕,可怕是有許多患者盲從盲信,更可怕的是監管者的麻木不仁。相關監管部門應以“輸液大國”為恥,該好好清醒清醒,徹底反思和“摘掉”輸液大國的“桂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