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我以每日一呼的形式連發微博: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我知道這會引起爭議。的確有研究表明,幼兒階段是語言天賦發展和培養的最好階段,因此有人極力主張將幼兒學英語提前。還有一種理論認為,處于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必須處于國際化教育環境并和外國接軌,讓娃娃早學英語就是國際化的具體表現。更有上綱上線者把學英語同改革開放聯系起來,不學英語就是反對改革開放。如此等等,不管貌似有理的論證,還是毫無道理的無限上綱上線,都不能從根本上動搖我的判斷和呼吁:全國娃娃同學英語不合國情、當下情和中國孩子身心健康;制止全國娃娃學英語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稍有常識和觀察力的人都會感到,我們的母語漢語正在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中國人不會說中國話、不會說好中國話以及不會用中國話的現象普遍存在。在現代科技風起云涌的背景下,漢語和漢字也逐漸被邊緣化。由于當前我國語文教學總體上看質量低、效果差、人為因素干擾多和教材、教師的問題多多,漢語教學和學習滑坡的情況正在日益加劇。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提高國民語文應用能力已經迫在眉睫。在這樣的背景下,取消或降低全國娃娃學英語的要求,刺激和提高學習漢語的積極性,無疑是保護漢語的實在舉措。
從世界各國情況來看,保衛母語幾乎成為世界上很多國家共同的綱領和決策。據了解,雖然也有如韓國一樣小學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的,但人們圍繞早期英語教育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日本的學校里外語教育開始得比較晚,日本外務省從2011年才規定要在小學的5、6年級開始全面實施外語教育。作為必修課,課時是一年35個課時,也就一周一次的樣子。有人說,在德國法國這樣的大國都很重視對本國語言的保護,德國學者不斷呼吁制定一部法律來保護德語,不斷呼吁德國以及各州文化部提高德語教學質量。據說法國人以用法語講話為高貴,如果到法國旅游用英語問路有人會裝作聽不懂不理你。相比之下,有人評價:“除了中國之外,沒有哪個國家會把英語強調得比本國語言還重要,這絕對是一種悲哀。”這樣的對比,讓人聽來心酸而齒寒卻雄辯而有力。
就我國娃娃智力和語言發育的實際情況看,統一要求小學開設英語、片面追求英語成績的提高,既不實際,也毫無必要。毫無疑問的一個常識是,每一個中國娃娃的母語能力是必須具備的,無論是城鄉的孩子,還是家庭條件貧富不同的孩子,但對英語的要求則不一定必須學,不一定必須學好。現在許多小學甚至學前班把學英語當成一項必須的要求,既不符合中國孩子身心成長的實際情況,也不符合中國東西部、城鄉差距大的實際情況,結果是毀了英語也毀了漢語,更毀了教育、毀了孩子。
既然如此,為什么娃娃學英語如此如火如荼、止不住掐不斷呢?我看,毋庸諱言,首先是不盡合理的公辦學校擇校現象。遍布中國城鄉的所謂重點小學、重點中學以英語好作為標準之一,引來全社會娃娃及家長們英語追風。這些所謂的重點小學、重點中學才不管什么民族未來、母語未來,追求升學率是他們唯一目標,后果可怕。二是為了迎合這種需要,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英語培訓班以過度開發的形式使學習一種語言變成商家謀利的工具。有人統計,我國英語培訓產業價值150億元,全國有5萬多家語言培訓機構,這里的有些機構和人員更不管什么保衛母語,也不顧按什么教育規律辦事,有生源、有利益就來,后果更加可怕。三是當下許多學校老師和家長的盲目跟風,無節制、失理性的隨大流,使得全國娃娃學英語日漸其盛。
必須指出,學英語沒有錯,娃娃學英語也沒有錯,錯就錯在要求全國娃娃學英語,而且不斷提高標準。改正這一不盡合理的現實并不難,只要痛下決心,甚至不惜“矯枉過正”。一是,教育行政部門應明令禁止升學與英語掛鉤,一時取締不了公辦重點中小學也要要求他們必須嚴格遵守規定,違者必究。二是,教育行政部門要明令學前教育不準有英語學習的內容和要求,小學低段也不得開設英語課。三是,教育行政部門要提出小學高段至中學將英語作為選學課,學生根據自己興趣選學但不進行考試,提高漢語測試比重。四是,限制或取締社會上各種以營利為目的的英語培訓班,尤其是以招收學前娃娃為目標的培訓班。
應該看到,全民學英語、全國娃娃學英語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國門大開,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而興起的,功不可沒。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方面我們的外語人才基本上能夠滿足需要,另一方面讓全體人都去學習一門外語,不僅耗費人力、物力和精力,而且使人才培養成本也在增加,很多學科其實根本無需外語,通過翻譯完全可以解決。無論如何,對包括全民學英語、全國娃娃學英語這樣曾經的輝煌,看清形勢、順勢而為才是最明智、理性和科學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