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跟風是中國電視行業的致命隱疾。湖南衛視從韓國引進的《爸爸去哪兒》創下收視神話后,據報道各大衛視明年至少將推出24檔親子節目。前不久,購自英國的《超級育兒師》(Super Nanny)火線登陸CCTV2,意欲接檔《爸爸》的收視熱潮。在媒體宣傳中,甚至出現了“有望趕超《爸爸去哪兒》”的豪言壯語。
《育兒師》真的具備火爆熒屏的潛質?我們不妨先看看這是一檔怎樣的節目——《育兒師》的原版此前已在海外多個國家播出,中國版則由《中國好聲音》團隊打造,但它與《爸爸》的區別在于,這是一檔聚焦普通家庭的平民育兒秀,節目模式為專業育兒師進駐家庭72小時,幫助年輕父母認識和解決育兒問題。
海外成功的原版+黃金檔播出+精良制作團隊+專業育兒噱頭,《育兒師》看似已經具備讓收視率狂飆的所有要素。但撇開湖南衛視與央視的平臺差異,最能讓觀眾對節目的未來走向進行預判的依據,應是節目內容和它所傳遞的價值觀。而非常坦率地說,看完第一期《育兒師》之后,我只能用“感覺怪怪的”來形容。
第一期的主角是一對上海夫婦,他們的兩個女兒分別為5歲和1歲,他們家具備所有“二孩”家庭的典型矛盾——大女兒動輒為搶玩具而欺負小女兒,并為爸媽抱妹妹而“吃醋”。在一名專業育兒師的幫助下,這對夫婦給女兒制定6條家規、設立了“不聽話就罰坐5分鐘淘氣椅”的制度,育兒師隨后離開兩天,等她再回來“驗收”時,神奇地發現小孩吃飯香了、睡覺準點了、脾氣也溫和多了……
如果“熊孩子”的問題都這么好解決,恐怕育兒師這個職業早已滅絕。盡管引入專業育兒輔導是一個亮點,但僅從第一期節目來看,《育兒師》給觀眾的感覺與《爸爸》截然不同。《爸爸》的素材剪輯基于對嘉賓父子的真實記錄,幾乎找不到刻意編排的痕跡;但《育兒師》充滿戲劇化的起承轉合,就連那個5歲幼童的表情都夸張得很不真實——它顯然更像那種非常庸俗的家庭矛盾調解節目。
真人秀節目的剪輯是成敗的關鍵,《育兒師》基因中的固有缺陷或許在于,它的播出平臺是“寸土寸金”的央視黃金檔。《育兒師》錄制72小時的素材最終僅被剪輯成1小時(含廣告),孩子的“問題”、父母的“問題”都被超高密度呈現,估計很多觀眾都會因這種剪輯所塑造的“壞小孩”形象而感到恐懼——有網友直言,當初看《爸爸》之后非常想生個孩子,但如今看了《育兒師》之后覺得養孩子“很可怕”。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同樣錄制72小時的素材,《爸爸》最終剪輯的時長是4小時(含廣告),這使得每個孩子的脾氣、性格、習慣都更“真人秀”。
概而言之,《育兒師》為烘托專業育兒師具備“讓熊孩子三天變成乖寶寶”的神奇技能,通過高密度的剪輯和戲劇化呈現,放大了孩子和父母身上的問題,這讓它像極了以往那種模擬演繹家庭矛盾的節目。當真人秀節目讓觀眾感覺不夠“真”,甚至讓觀眾覺得“奇怪”或“恐懼”,它如何能引起觀眾的持續關注和情感共鳴?此外,《爸爸》的名人效應所具有的話題性,湖南衛視通過《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全方位包裝綜藝節目的優勢,也是《育兒師》難望其項背的。
縱觀今日的電視熒屏,從海外購買節目版權已成某種潮流,有些能像《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那樣取得成功,也有很多“舶來品”最終毫無反響。《育兒師》最終屬于前者還是屬于后者,當然尚有待觀察。但毫無疑問的是,一檔電視節目的命運最終是由觀眾“用遙控器投票”決定的,唯有尊重觀眾、尊重市場、因地制宜地結合中國現實進行本土化改造,才真正可能贏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