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間成了“宰人間”。家住天津的一位亡者親屬告訴“中國網事”記者,他的表弟從外地來天津打工時發生意外死亡。死亡第二天表弟的家人從外地趕來想再看一眼亡者,可醫院的太平間竟然提出要先交2萬元押金,否則不能看。(4月3日新華網)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一位北京市民告訴記者,他的父親兩個月前去世,壽衣就花了3000元。長春市民毛先生在用“高檔”奔馳靈車將母親遺體送到 太平間后,司機還軟磨硬泡,要求必須購買紙棺等火化用品,所以又另交了3000元。一些醫院和殯儀館的太平間異化的背后,是政府的監管漏洞和基本公共服務 缺位。
據悉,針對殯葬服務的混亂和暴利,很多地方出臺過規定,對遺體接運、冷藏、火化等基本殯葬服務執行政府定價。然而,記者采訪發現,“基本殯葬 費”只是整個殯葬環節費用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太平間的前期殯葬服務亂象叢生,“選擇性服務和商品”名目繁多,很多時候對于家屬來說甚至是“無選擇”。
殯葬服務亂象的背后,直指殯葬機構與醫院之間的利益勾連關系。隨著“后勤社會化改革”,太平間外包在全國范圍內的醫院已成為普遍做法。承包“太 平間”看似無錢可賺,但潛藏的商機頗為豐富:尸體整容、告別儀式、尸體火化,銷售骨灰盒等,表面上看殯葬機構和醫院只是每年交幾萬塊錢管理費的關系,實際 上一年高達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利潤分成如何分配,并不透明。在缺乏規則的前提下,公共服務對外承包,卻異化成了承包商將太平間當成“搖錢樹”。
政府管理的缺位和漏洞,也是重要原因。在目前的相關法律法規中,沒有專門針對太平間的明文規定,從而導致了太平間無人管、收費不合理等情況的發 生。職能部門對太平間管理也體現為“九龍治水”。比如民政殯葬管理部門可以對停放遺體等程序進行規范指導,卻無法對承包方的經營行為進行監管。收費標準以 及收費過程是否違規,則需要物價部門進行監管,衛生部門無法進行價格監督。管理職能模糊不清、監管責任不明,導致管理不力,相互扯皮。
民間講“死者為大、入土為安”,但所見所聞,卻讓生者都不寒而栗。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太平間,竟然做出“挾尸要價”這種事,讓人憤慨、憤怒。難 道承包商就沒有親人?如果哪天也面臨被要挾,心里作何感想?作為管理者的政府職能部門,面對百姓逝去都不得安寧的新聞,又如何心安理得?即便拋開一切,作 為一個人,雖然所處角色不同,卻一定要面臨生老病死,“發死人財”者就不心虛?不怕遭報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