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們身邊,總能發現生活中存在著那么些乍看之下顯得十分“正確”而符合生活常識的“不成文禁忌”。人們照著這些“禁忌”做事,既“安全可靠”,也能避免旁人閑話與隨之而來的社會壓力。
試舉一例:隨著社會發展與觀念的變遷,許多喪偶老人開始大膽地道出內心的真實情感,開啟另一段“黃昏戀”。拋開傳統倫理與現實利益不說,這 本是法律賦予人的基本權利。但是,現實中不少此類老人往往背負著巨大的社會壓力,一怕給子女“惹麻煩”,二怕街坊四鄰“閑言碎語”,選擇了隱忍退卻,遵守 “不成文禁忌”。
細細數來,這些“不成文禁忌”的產生,大多是由于時代發展變化與人們觀念更新之間的錯位造成的。當歷史發展的車輪前進到了一個新時期,與之 相伴而來的生活方式、理念也需要逐漸變遷。而如果傳統觀念依舊停留在過去,甚至還裹足不前,就會成為“不成文禁忌”,成為背負在某一群體身上“自我束縛” 的負擔。
“不成文禁忌”之所以存在,也因為社會中多數人無意識間在用自己的選擇為其提供生存土壤。如今,“老人不適合學車”“不能與艾滋病感染者一 起吃飯”種種,雖然其荒謬性早已被證明,但不少人卻依舊心存疑慮,“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甚至愿意選擇性地相信那些支撐自己疑慮的事實,“不成文禁忌” 的破解也就無從談起。
曾有一個故事,說的是許多人圍著一扇門往外拉,使出吃奶的勁兒卻一直打不開。正在討論門是否壞掉時,另一個人走過來,輕輕一推,門應聲而開。既然現實生活中的不少“不成文禁忌”源自觀念的“作祟”,就需要社會觀念風氣的逐步扭轉來滌蕩。
不少“不成文禁忌”的邏輯其實經不起推敲,經不起詰問,也站不住腳,還會在無形中束縛新生事物的發展。也正因為如此,突破這些“不成文禁 忌”不僅需要少數個體站出來的勇氣,更需要讓社會發出更多理性思考的聲音。要讓人們意識到,所謂“禁忌”不過是一扇輕輕一推就能打開的門。推開門,就是一 個嶄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