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小夫妻忌離家出走老兩口別總說離婚“吵架不當著父母、親戚、鄰居的面,在公共場所給對方面子”、“在家里吵架不準一走了之,實在要走,不得走出小區(qū)”……吵架在一些夫妻生活中,可以說是家常便飯。有些人,三天五天吵一回,夫妻關(guān)系依然穩(wěn)固;有些人吵一次架,就可能離了婚。
吵架也是一門藝術(shù):一起學學吧
“這充分說明吵架也是門藝術(shù)。”北京東明時光國際咨詢中心執(zhí)行主任、首席情緒與行為管理顧問趙劭祎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不同年齡段,夫妻吵架的原 因可能不同。有了孩子后,如何教育和培養(yǎng),雙方會產(chǎn)生分歧;人到中年時,嘮叨、家庭瑣事等都能成為導火線。盡管吵架時夫妻非常沖動,口無遮攔,但以下幾點 必須避免。
一、忌離家出走。
“甩門而出”是很多人吵完架的“招牌”動作,尤其是結(jié)婚不久的新人們。女的回娘家,男的出去喝酒等“出走”行為,都不利于解決問題。
二、忌老說“離婚”。
這是中年夫妻最需忌諱的問題。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大,外面誘惑也多,一吵架就說離婚,很可能讓對方產(chǎn)生負面印象,覺得誰離開誰都能活,干脆離了算了!
三、忌打擊。
吵架的人總愛揭短。但“你這人一點本事都沒有”、“當初要不是我娘家出錢買房子”等話,還是應該少說。揭傷疤是非常傷害夫妻感情的事。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還易遷怒對方父母及家人,連著他們一起罵,這很可能“火上澆油”,引起對方不滿,越吵越兇。
四、忌沒完沒了。
有些人吵架時,恨不得把所有的問題都吵個遍,“你上次怎樣怎樣”常掛在嘴邊,這極易把“芝麻”吵成“西瓜”,小事吵成大事,最后難以收場。
五、忌不顧孩子。
孩子未滿16歲以前,應盡量避免當著他的面吵。孩子對問題的認識和大人是很不一樣的,頻繁而激烈的爭吵很可能給他們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甚至心理疾病。
“實際上,對有些夫妻,吵架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溝通方式。當雙方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正常溝通難以解決問題時,吵架往往可以成為了解對方真實想法的一個途徑。”
趙 劭祎指出,不管吵架時雙方說話有多難聽,吵得有多兇,過后一定要再溝通,真正化解雙方心里的疙瘩,這也正是不少“吵架大戶”越吵但感情越好的重要原因之 一。為了避免嚴重后果,激烈爭吵時要克制自己,暫時離開“現(xiàn)場”,比如上個廁所、去廚房洗碗、收拾收拾屋子,給彼此一個冷靜的機會。吵完之后,開個玩笑、 送個小禮物、邀請對方看場電影等都是化解之道。
再回到《吵架協(xié)議》上,趙劭祎認為,對頻繁吵架的夫妻來說,它有一定的約束作用,但要堅持“平等”的原則,否則就成為一方約束另一方的依據(jù),會適得其反。若平時不怎么吵,吵起來也能較快和解,定協(xié)議反而會帶來不必要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