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視點”欄目報道:3億元投入、上千個站點、10萬輛自行車、100萬人辦卡……曾廣受關注的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打造了“滿街都是自行車”的亮麗風景線,然而4年多的時間之后,卻陷入“車輛少、租車難”,部分站點癱瘓荒廢的地步。
這一“民心工程”反成“鬧心工程”的案例,對當前一些地方政府轉變職能敲響了警鐘。
應該說,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上馬以及運營模式的選擇,體現了地方政府轉變職能的嘗試。按照武漢市政府最初的決策邏輯,在這一公益項目上堅持“政府引導+民企運作”,就是力圖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花小錢辦大事,既能節省財政投入,又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這一轉變政府職能的方向沒有問題,但項目運行四年后的“癱瘓”結果卻表明,在看似正確的方向下,尤其要注重項目的選擇以及前期調研、決策的科學 性。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需要探討:到底什么樣的項目可以通過市場運作?特別是涉及重大民生的公益性項目應不應該完全市場化運作?對 市場化(民企)運作的結果和風險需不需要事先評估?涉及重大民生的公益項目進行市場化運作決策之前,需不需要征求廣大市民、服務對象以及專家學者的意見? 對此,相信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的起落已經給出了明確答案。
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的“癱瘓”還體現了政府在轉變職能過程中監管職能的缺失。比如不清楚合作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未能在出現問題后及時終 止合同等。可以說,類似問題在一些地方政府推動職能轉變過程中具有普遍性。一些地方政府認為,轉變職能就是放手不管,讓市場(企業)、社會(中介組織)自 己放手去干,不應予以過多干涉。事實上,諸多實踐表明,這種片面性看法既不符合中央規定和頂層制度設計,也會在實踐中產生不良后果。
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癱瘓”的事例再次表明,在推動職能轉變過程中,政府不能當甩手掌柜,更不能削弱監管職責,反而要進一步提高監管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營造公平市場競爭環境的同時,對違反規則的市場行為,政府要勇于和善于拿起監管之手予以懲處和糾偏。
減少行政審批事項,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進而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屆中央政府極端重要的一項 工作,各級黨委、政府也應高度重視并邁開改革步伐。然而,政府職能到底應該怎么轉,有些地方政府還容易犯糊涂。從這個意義上說,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猶如一 面鏡子,也像一本教材,提供了很多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