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上,關于如何發展互聯網金融展開了一場場激烈的辯論。一段時間以來,傳統金融機構憂心忡忡,監管部門頻頻出手,互聯網金融進 退兩難。從“余額寶們”被質疑為“金融寄生蟲”在變相吸儲,到各大銀行調低其轉賬額度,再到四大行紛紛下調快捷支付限額……傳統銀行業與以阿里、騰訊等為 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之間的博弈一再升級。
在這場傳統銀行業與互聯網金融之間的對話中,一方以金融資金的交易安全為名“高調反擊”,一方是以億萬網民的舒適體驗為由“據理力爭”。而作為“裁判員” 的央行似乎沒有的足夠勇氣和魄力任由市場去評判勝負,先是叫停支付寶等公司二維碼支付和虛擬信用卡業務,而后又傳出擬對第三方支付轉賬限額的限制,最近又 表態:余額寶等貨幣基金投資協議存款不罰息政策將被叫停,這將直接導致“余額寶們”收益率的下滑。
央行的“反復糾結”和“謹小慎微”給了傳統銀行業在博弈中的膽量和底氣,但卻無法贏得公眾的“芳心”。用戶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喜愛和依賴毋庸置疑。“活期存 款利率近20倍的增加,移動支付對于生活方式的改變……”一個個變化讓人們盡享金融創新帶來的收益和便捷。輿論對于互聯網金融近乎一邊倒的支持,也是市場 投出的莊嚴一票。
在這場愈演愈烈的較量中,表面上是“安全”和“效率”之爭,實際上卻是份額與利益之戰。在改革進入“深水期”的關鍵階段,壟斷與市場,傳統與變革之間的類 似爭奪還比比皆是。市場不怕激烈的競爭,怕的是沒有公平的環境。引領改革方向,決定競爭勝負的不是壟斷和權力,而是市場和用戶。
新生事物總會存在諸多亟待完善的缺陷,也會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但如果主管部門單純的限制、阻攔可能會把引領時代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新生兒”扼殺在搖籃中。長期積累的體制機制障礙越多,也會使發展的壓力更大,改革的擔子更重。
如今,多元化市場力量的崛起,壟斷行業競爭性環節的開放已經是無法阻擋的趨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改革者更應搶抓機遇,迎難而上,把政策的著力點放在 放在提升政府效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市場無法調節的問題上,為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保駕護航。多一些大勢所趨的“順勢而為”,少一些反潮流而行的“政策逆 襲”,才是民心所向、時代呼喚的改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