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烈士紀念日既是保護也是警示

2014-09-30  來源:京華時報
[字體: ]

烈士紀念日,為完整還原歷史提供了可能;也有助于保護歷史遺產,提升歷史意識;還發出了正視歷史的警示。

  9月30日,中國迎來首個“烈士紀念日”。上午10時,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

  以法律形式設立烈士紀念日,并依制舉行各種紀念烈士活動,標志著一項長期處于空白狀態的國家典制得以填充完備。1840年以來,中國從“天下”形態到現代國家形態,從分崩離析到贏得民族獨立,從民族解放到爭取和平環境的一系列轉變,無不經過戰爭洗禮,付出了重大犧牲。這一轉型過程的艱難曲折,在世界范圍內也屬罕見。其間涌現出的無數先烈,既是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的書寫者,也是近代以來民族精神的鍛造者。

  以國家典制形式紀念這些先烈,是后人應當致以的敬意。

  烈士紀念日,為完整還原歷史提供了可能。據不完全統計,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英勇犧牲。但目前,全國有名可考,并收入各級《烈士英名錄》的僅有193萬余人。近幾年,每年新評定的烈士數量只有300人左右。烈士紀念日既是在冊烈士的紀念,也是對數目更為龐大的無名烈士的正式祭奠。同時,也有助于挖掘那些曾經因為各種歷史原因湮沒的先烈事跡,使其重現于世,讓歷史更加完整地呈現出來。

  烈士紀念日,也有助于保護歷史遺產,提升歷史意識。

  我國國內現有烈士墓98.9萬余座,烈士紀念堂館、碑亭、塔祠、塑像等紀念設施2.9萬余處。有的烈士紀念場所處于年久失修狀態,有的甚至被非法占用,一些游客也視烈士紀念場所為游玩場所,使其失去了寧靜莊嚴氣氛。這些現象提醒人們,避免土地開發和商業訴求對烈士紀念設施的侵占,讓紀念烈士、教育后人與當代環境更好契合,使其內涵精神遺產能被后人認知、繼承、傳遞,是一個重大課題。烈士紀念日提供了自省機會。

  烈士紀念日,還發出了正視歷史的警示。今年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歷史紀念日紀念先烈的頻率持續增加。7月7日,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舉行,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首次參與官方紀念,并前往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抗日英烈環廊駐足。9月3日,首個抗戰勝利紀念日,習近平等再去盧溝橋。紀念歷史,體現著國家立場。當下,個別國家歪曲篡改歷史以圖戰略發展空間,已經成為影響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的不穩定因素,形成正視歷史的共識,以史為鏡,對于穩定周邊環境意義重大。

  中國擁有最豐富的歷史資源及由歷史生成的精神資源。這些資源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產品。去偽存真,挖掘繼承,是留給我們的課題。烈士紀念日既提醒著這一使命,也提供了新的機遇。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